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西望成都》:高铁开往世界 石头诉说历史

2015-07-13 07:28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和香港卫视联合打造的综合类专题栏目《西望成都》7月11日推出第16期节目。《城事》栏目从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全球第一个真空管道超高速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原型试验平台的故事入手,展现了老中青一代代地为了高铁梦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味道》带领观众走进和石头打交道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了解沉默的石头背后的故事。《西望成都》每周六晚8∶30在香港卫视播出,从本周起,周日晚8∶00在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CDTV-5)重播。此外,观众还可通过登录香港卫视网站(www.hkstv.tv)、下载香港卫视手机APP收看节目,也可以登录橙网在线(www.cditv.cn)或下载成都手机报4G版看度客户端收看。

《城事》:开向世界的高铁

2012年,在我国京沪线上疾驰的“和谐号”CRH380高铁列车,犹如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吹遍世界。目前,中国铁路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已有1900余组,位居世界首位,累计运行的里程超过27.7亿公里。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而说到中国的高速铁路,就不能不提到位于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这座有着119年历史的名校被誉为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它正助推成都成为中国轨道交通核心技术研发地,打造千亿量级轨道交通产业链。甚至有权威专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高铁等于西南交通大学!”

上世纪初,就有科学家提出利用真空管道加速车辆的设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设想一直处于概念设计阶段,没有实质性突破。在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带领下,搭建了全球第一个真空管道超高速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原型试验平台。

作为中国高铁研发的核心平台,西南交大作出了很多贡献,其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解决重载、高速、安全问题为目标的大型实验室,拥有世界唯一一个六轴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可对高速机车车辆进行时速高达600公里的试验,其规模和研究能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我国大多数高速动车组车辆上线前的试验,都在这里进行。这个实验室的创建者,正是西南交大拥有的国宝级专家——沈志云教授。现年86岁高龄的沈志云被称为“中国高速轮轨之父”,同时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的殊荣。他认为,西南交大是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所高等学府,它有力支撑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都诞生自西南交大。

在西南交通大学这个中国高铁研发的核心平台中,大展身手的不仅仅是工科,艺术学科同样大有作为。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徐伯初带领的研究团队目前设计了中国高速列车头型76个、中国地铁车辆头型及车内界面方案52个。其中多个方案已在伊拉克、沙特、土耳其等国得以实施并部分投入使用。同时,徐伯初负责的团队与成都地区轨道装备制造企业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如:成都特色的“熊猫地铁”、低地板有轨电车、电动公交车等合作项目。在徐伯初教授眼中,成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脉和多样的文化元素,今天的成都更多元,更包容,追随现代,这些特点为成都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与创造。如今,徐伯初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正在进行一场真正的“成都创造”,并且让“成都创造”自信地走向世界。

明年西南交大将满两个甲子,它将面临重大机遇:中国大力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互通建设,成都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和支撑点,将直接受惠于这一重大战略。在机遇面前,成都将依托丰富的轨道交通产业基础和西南交大人才优势,壮大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竞争力。6月6日,首列纯正“成都血统”的地铁3号线列车在成都北车试验环线“试跑”,标志着轨道交通装备成都造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同时,成都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将为实现四川省、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结构升级,达成“西南车,成都造”的目标而努力。成都将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成为中国中西部第一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味道》:“会说话”的石头

西南交通大学擅长与轨道交通打交道,而成都理工大学却致力于和石头打交道,通过他们的研究,沉默的石头似乎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述。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人们就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石头,其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恐龙化石以及琳琅满目的宝石。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有古生物化石、岩石、矿物、宝玉石、观赏石等展藏品6万余件,稀世珍品和精品1000余件,是中国西部最大、中国高校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尤其以恐龙化石最具特色,为亚洲名列前茅的恐龙化石收藏博物馆。其中,“合川马门溪龙”全长22米,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刘兴诗今年已经84岁。1958年,27岁的刘兴诗从北京大学来到成都理工大学任教,作为地质学教授,他大半辈子都在和各式各样的石头打交道,而且也写出了自然地理科学史、人文知识读本、科学探险小说等方面的书籍275本。这些书籍当中,少不了写给孩子们的科普读物,要让孩子们对地质科学感兴趣,从恐龙化石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科学家眼中,博物馆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一部书,记录着地球的漫长历史。当人类出现后,这些地球的产物也成了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载体。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以独特的气质屹立于以博物馆数量和质量著称的成都,它也是每一位成都理工大学学子和老师的骄傲。如今,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者6万人次,在承担对外参观任务的同时,博物馆还致力于成都理工大学的科普教学任务,成都理工大学因此成为拥有丰富博物馆馆藏的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从半个多世纪前,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诞生的那天起,许许多多从这所大学走出去的地学科学家,都曾经在这个博物馆里,细细地聆听石头们讲述的故事。

本报记者 卫昕

原标题:高铁开往世界 石头诉说历史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