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石器时代 川南就与成都有“走动”(2)

2015-08-16 08:22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许雯   责任编辑: 马兰

多元文化并存

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位于金沙江上,自古就属于多民族聚集的区域。4年的考古发掘也证明,此处应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民族大融合的地方。

2010年5月,李万涛带队在楼东乡田坝村清理石柱地遗址。“一开始,我挖得心虚,只挖到器物,始终挖不到墓葬。”考古队员仔细查看地形,原来石柱地处于一片沙地,墓穴和沙土融到一起,挖掘难度极大。于是,李万涛向同行取经,先划定墓穴大致范围,再用手铲刮面,泼水,抓一把沙土,细细分辨软硬度区别,以此确定墓穴的边界。

直到考古队员们双手生茧长泡,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不仅有新石器、商周、秦汉、明清时期文化层堆积,还有150多座墓葬。石柱地遗址距离金沙江大约20多米,是川南地区发现比较集中的一处墓地。这些墓葬分布很有规律,间隔四五米,墓向顺江或与江垂直,类似现在的公墓。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墓葬形制种类繁多,包括竖穴土坑墓、瓮棺葬、石板墓、砖室墓和石室墓。

而在距离石柱地遗址不远处的骆家沟遗址,考古队员也有重大收获,这个秦汉乡村聚落分为居住区和手工业区,再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场景。在居住区,十几处住房分木骨泥墙、石头垒砌两种形制,开门正对金沙江。在手工业区,出土遗物包括钱币、陶器、生产工具,特别是数以千计的陶网坠最引人关注。为何十几户人家需要用上千枚陶网坠?联想到烧制网坠的陶窑,李万涛大胆推测,当地渔民除了在江边捕鱼,还用陶窑烧造的网坠和周边的聚落交易。这为研究金沙江下游地区汉代的经济形态及贸易线路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在长达两年的发掘过程中,李万涛最深切的感触是“秦汉时期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在同一个墓葬之中,既有用小篆写着吉祥话的汉字印章,又有手、老虎等形状的符号印章,甚至一枚印章上同时出现汉字和符号。“向家坝地处三峡与成都平原交界处,随着先民的迁徙,就有文化交流。”李万涛分析。

文物巧夺天工

向家坝考古工程分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和地面文物保护两部分。地下文物发掘面积共计6万平米,出土文物约3万件,遗址时代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地面文物保护部分共有清凉寺、禹王宫等44处文物异地搬迁复建,其中42处将在屏山县书楼镇按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特点复原,2处将在屏山镇复建。

哪些珍贵文物将在本次展览中亮相?7月17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探班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前目睹了修复好的数百件文物。“基本都是精品,即将装箱发往宜宾布展。”高大伦介绍,除了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残片,向家坝出土的文物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一些甚至是四川乃至全国首次发现。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比拇指略大的“小杯”,学名铜鍪,是一种从战国直至汉代巴蜀地区特有的炊具。“这个微缩版用作冥器随葬,极有可能是全国最小的铜鍪。”

骆家沟遗址出土的青铜带钩造型五花八门,除了汉人常用的条形带钩,少数民族特色的蛇形、大象形、蝉形带钩也层出不穷。在一个青铜带钩上,骑马的勇士栩栩如生。古人的带钩类似现代的皮带扣,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由此推测,墓主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经济实力。

本次发掘出的20余枚印章也是一大亮点。其中两枚直径约1厘米的青铜巴蜀印章上没有文字,仅雕有类似于星芒和太阳的奇怪符号,究竟是象形文字还是族徽符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小而精致的“迷你”青铜器件,四川工匠在2000多年前就能铸出,可谓巧夺天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铸造技术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兴旺发达。

除了鬼斧神工的青铜器,还有不少陶器、石器精妙绝伦,斑竹林遗址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也将首次亮相,再现汉代雕刻造型艺术之精髓。宜宾博物院蔡永旭副院长手持一个陶酒杯,自豪地介绍:“这个叫化岩遗址出土的陶酒杯,证明了宜宾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进一步夯实了宜宾作为中国酒都的历史地位!”

展陈标新立异

采访期间,正值南派三叔同名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网络剧热播。记者忍不住向考古队员打听:“你们是否看过《盗墓笔记》?考古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惊险刺激、匪夷所思的事情?发掘到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是否要和盗墓贼斗智斗勇?”李万涛幽默回答:“我们最近忙着修复文物、整理资料,没时间追剧。匪夷所思的事情没遇到,惊险刺激的事儿一箩筐,说出来都是泪啊!”

李万涛讲述了一个惊险的故事,至今心有余悸:“我从来没遭遇过盗墓贼,不过,因为讹传挖到宝贝,差点引发群体事件。”2012年的一天,他在墓穴挖到一个鎏金铜璧,像往常一样登记入库。挖掘工人误以为是金疙瘩,以讹传讹,原本直径20公分的铜璧,转眼传成半米长的金器,越来越多的村民赶来围观,直到夜幕降临,还有人群涌来看宝贝,考古队再三解释无效,不得不留下四名壮汉通宵守护库房。

“20年来,首批从事向家坝考古工作的专家、学者已经退休,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知道,国家大量投资、专家花费毕生心血抢救保护的文物到底是什么。”8月11日,在《考古宜宾五千年》新闻通气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动情地阐述展陈意义。

为了最大化地呈现向家坝文物风貌,本次展览采用多媒体场景复原、互动模拟、三维成像等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技术,首创性再现地面文物复建成果。比如模拟了一条120米长的楼东古街,明清老街石板路、两侧小青瓦悬山式屋面、二至四进四合院都清晰可见,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回数百年前。

记者从宜宾博物院获悉,为了增强观众参与性,展览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互动环节,观众不仅可以参与画地层、画遗迹线、拼陶片等数字化互动,还能参与清理遗物、拓片、印章,体验考古乐趣。此外,博物院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也令人眼前一亮,仙人骑鹿摆件、钱范、花鸟T恤、写意画帆布包集体卖萌,柳叶剑书笺、巴蜀印章钥匙扣等将向家坝出土文物,带入百姓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宜宾首次引入3D打印技术,文创产品“现做现卖”。

尽管考古发现收获颇丰,但还有不少谜题需要破解。例如,古蜀国人南迁路线经过哪些节点?巴蜀印章上的符号代表什么含义?石柱地遗址的墓穴埋葬着哪些族群?高大伦说:“未来6-8年内还将继续进行研究,邀请全国考古学家共同参与破解这些未解之谜。”

华西都市报记者曾洁摄影陈羽啸

原标题:新石器时代 川南就与成都有“走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