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代司令”是谁?
为解开此信的谜团,龙陵当地的调查组历时两月,走访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抗战老兵,翻阅了上千份抗战史料,得出的结论是:只能证明信件的真实性及与滇西抗战的关联性,至于其真实含义,至今无法窥探。
保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王黎锐告诉当地的调查组,此信的确写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但因为没有正式的年款记载,所以无法判定其具体的年份和月份,“从纸张的颜色、线条、花纹判断,它应该是一种公文信笺。”
当地文化学者王启鹏认为此信写给“黄代司令”。调查组通过查阅、比对,认为符合条件的高级将领只有黄杰,但结合历史,大家最终认为黄杰是“黄代司令”的说法存疑。
黄杰于1943年出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军军长,前后参与了强渡怒江及反攻松山等战斗。黄杰出任代司令却是在松山被攻克之后的事。
滇西抗战史专家戈叔亚认为,写信人与接信人是两个非常熟悉的人用约定的方式传递情报,“但这又有两个疑点,一是战斗已经打响,没必要发情报;二是既然两人都很熟悉,就没必要出现‘黄代司令’这样的字眼。”
戈叔亚特意查阅了同时期的一些文档,发现当时的很多信件有相似的书写习惯,进一步证明了信件的真实性,“当时国军与盟军联合作战,很多信件有都有A、K等英文字母。”
松山战役期间,远征军与日军之间的偷袭与反偷袭十分常见,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此信暗指了某次秘密行动,且密级相当高,可能是在开战之前的侦查阶段写就。
目前这封信的影印件挂在松山景区中,随着松山知名度的步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与专家学者正加入到破译队伍中。“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当年的那些老兵即使还活着,也大都意识模糊,破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一切仍在迷雾中。”戈叔亚说。
信的来源
原收藏者: 从远征军战士身上得来
此信的原收藏者,是腊勐乡808村78岁的杨仲彩。杨仲彩说,此信本属于其大哥杨仲和。1944年6月,远征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攻,三个月后全歼松山日军。攻打子高地期间,杨仲和与村民董军满被远征军征为民夫背子弹。他们一人背着一箱子弹,从山脚的勐腊乡往山顶攀爬。“我哥哥跟我描述,战斗一打响,一个连的人铺天盖地倒下去,一场战役下来,能看到遍地草鞋。”杨仲和扑进一个坑里躲避子弹,紧接着三名牺牲的远征军士兵压在了他身上。
杨仲彩告诉龙陵县当地的调查组,劫后余生的杨仲和随后遇到了一名远征军士兵的尸体,周围没有搏斗的痕迹,不像是冲向子高地的士兵,可能被冷枪射杀。从这名战士斜挎的黄褐色牛皮挎包里,杨仲和发现了这封密信。
不过,杨仲彩老人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则称,其大哥生前并没有说清楚,这封信究竟是从远征军士兵身上得来,还是由这名远征军士兵转交而来。
1975年,杨仲和离开808村,到镇安镇当上门女婿,后来成为当地的一名乡土医生,这封信和一个土地证则留在了老家,“我不识字,就一直把信压在箱子底。” 杨仲彩说。
同步播报
抗战胜利受降地
举行火炬传递纪念活动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昨日位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举行抗战胜利受降地火种采集仪式和火炬传递活动,用实际行动告慰英烈。
1945年8月,侵华日军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作为受降使节,在此地与中国陆军相关高级参谋人员商定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并在日本投降时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史称“芷江受降”。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刘木木 发自云南龙陵
成都商报记者 蓝婧
原标题:谁能解开 松山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