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3000人李庄与近万流亡学人守望6年同舟共济(2)

2015-08-17 09:36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栗峰书院

“吃人”谣言和李庄第一个展览会

从李庄镇上通向板栗坳的公路正在修。板栗坳的栗峰书院,这一大片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宏伟建筑,如今已破败不堪。2015年4月,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之子、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文学教授李培德博士重返李庄,像小时候一样坐在柴门口旧居门前,“我8岁离开李庄,现在80岁了”。

1941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成立13周年纪念日,在栗峰书院上厅房,举行了一场具有国家级水准的文物科普展览会。

彼时资金奇缺,搞展览会不是出自雅兴,而是迫于下江人“吃人”谣言。李庄地处长江上游,同济来自下游,外来人就有了“下江人”的统称。

“吃人”谣言的来历有多个版本。最绘声绘色的是,当地泥水匠为祖师殿屋顶翻修瓦片,赫然看到同济医学院师生的人体解剖实验。另据当时中央博物院专员、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回忆,可能跟殷墟出土的头盖骨箱子一次散落在地有关。无论如何,“下江人到乡下捉人来吃”的消息传开,双方关系降至冰点及至敌对。傅斯年担心近20万册图书文物,专门将“善本书库”换成了“别存书库”。上头更加派军队加强了对板栗坳的防卫。

流言差点演变为血雨腥风。当局将谣言解读为汉奸滋事扰乱后方,宜宾专员冷熏南专程来李庄南华宫召集紧急会议,下令一有不测,立即镇压。

又是罗南陔挺身而出,“人骨头引起的事件,就应用人骨头去解决。他们认为很神秘,就把它公开,请他们看个究竟”。傅斯年大加赞成,认为“堵不如疏,展览会需尽快筹备”。

一流的展览会,甲骨、石器、青铜器;一流的解说员,吴定良、董作宾、李济、凌纯声、梁思永,历时7天,经《中央日报》《新华日报》报道,吸引了成都、重庆等地大小名流,包括江津的曹禺、重庆的郭沫若。李庄周边的父老乡亲更是倾巢出动,参观队伍排出10里之远。很快,附近农民又送菜上门了,当地人和下江人的孩子又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总的说来,外来的先生们在这里感到了宾至如归的礼遇和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来访的费正清震惊于这里的艰苦,“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史语所在此出版的石印线装书《六同别录》即以李庄旧名命名,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也在这里得以完成。

同济大学在李庄得以生息壮大,新增法学院,德文补习班改为新生院,造船组扩为造船系,增设机械专修科,培养在校生1300人,毕业生700余人。生物系的童第周坚持在“沙漠”中进行“金鱼实验”,令1943年到访李庄的李约瑟赞叹不已。

李庄也得到反哺,乡绅们的远见被一一证明。当时,李庄及周遭子弟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机会,拥有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完整并高规格的教育系统,中国乡镇仅李庄一例。比如罗萼芬就毕业于同济附中,农民子弟罗哲文则考上了营造学社的练习生,追随梁思成,成长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大师级人物。

小小李庄比南溪县城提早10年用上了电灯。同济大学工学院用直流电机发电,供应全镇照明和机器打米。同大医学院经科学化验,查出食盐中有氯化钡,导致中毒,从而根治了当时流行于川南的麻脚瘟(软病),造福一地。同济工学院王达生在李庄发明了适于川江行舟的浅水汽船,苦于无钱实验,罗南陔牵头集资创建股份公司,促成第一艘“达生浅水汽船”下水。

“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样的豪言不是没有代价。罗南陔的曾外孙女阚文咏回忆,母亲罗铭丁生于1938年,外公是罗南陔六子罗季唐。因为家里腾房待客,多数儿孙都被打发到乡下农场,年龄尚小的罗铭丁因为乡下没有“茅斗”(方便用的卫生设施),甚觉不适。罗家长子罗伯威掌管农场,成天向镇上家里送鸡送鸭,不时喟叹“父亲太大方了,罗家要被吃空了”。直至1946年,罗家几兄弟分家,罗氏上千亩田地,屡经变卖,已不足百亩。

慧光寺

300余同济师生加入“十万青年十万军”

7月的慧光寺,正在修葺中,僧尼们为即将到来的重大佛事忙碌着。这里是尹家祠堂改建的湖广会馆,曾供奉大禹,也称禹王宫,同时也是同济大学2001年授牌的“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70多年前,后厢房的方丈室,曾经是同济三任校长的校长室,如今供着达摩祖师面壁图的墙面,那时贴的是爱因斯坦像。

1944年冬的一天,当时的慧光寺还叫禹王宫,一场大会正在举行,正殿上两边柱子分别写着“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当年日军占领贵州独山,威胁陪都重庆,时局危急。1944年秋开始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不可避免地感染李庄人。

据同济学子蔡祖欢回忆,同济大学教务长蔡其恕发表动员演讲后,德国留学归来的工学博士杨宝琳教授第一个上台报名参军。教务长的两个侄子,蔡祖欢和蔡祖德亦同时报名。同济全校总人数2423人,有师生近700人报名,最终365人入选从军。

跟随傅斯年多年的侄子傅乐德也在此列。傅斯年去信勉励,“你这次从军,实在的好事……只盼中国在你们这一代的手中,成一个近代的安乐国家”。

刚从同济附属工业高中毕业的罗萼芬,瞒着父亲报了名。罗南陔得知后,反倒手书“国难当头、吾儿从军……”以示嘉许。

1945年1月20日,同济学子参加青年远征军203师开赴四川泸县受训。当年8月迎来抗战胜利,十万学生军未及投入前线,全部复员。罗萼芬没能上到战场,便回到故乡。

前有中研院史语所吴金鼎等人投笔从戎,后有同济学子慷慨从军,印证了学人蛰居李庄但并不畏死的义气。正如胡适所倡导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真正救国的预备在于把自己造成有用的人才”。事实上,同济大学师生最大的义务不在从军,而在“医工救国”、“教育兴邦”。比如同济毕业生大批进入军工制造业,在战时有“十军工、九同济”之称。

胜利之日,也是相濡以沫而相忘于江湖之时。1946年10月,小火轮“长远号”离开李庄,带走了“下江人”,也带走了罗南陔的亲人。同济回迁上海,中研院回迁南京,罗的九女儿罗筱蕖、外侄女张素萱从此随着夫君逯钦立、李光涛一路远行。

一段历史就此落幕。正如教育家罗家伦在《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所说,“敌人的称强,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促成的……我们抗日不只是我国的兵找着敌人的兵来抗。而且,要我国的农找着敌人的农来抗,工找着敌人的工来抗,商找着敌人的商来抗,学校找着敌人的学校来抗。”

前方的将士在抗日,李庄何尝不是,李庄的乡绅们、先生们、乡亲们各尽本分、各司其职,促成了一段传奇。李庄,也写下了抗战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页。成都商报记者 徐琼 章夫 (感谢岱峻先生、罗亚新先生、阚文咏女士对此文提供帮助)

原标题:李庄:一个川南小镇的博大胸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