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非遗绝技  »  正文

都江堰放水节

2015-08-21 17:2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延续2000多年的清明放水节(古代又称“开水节”),源于4000年前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对江水的祭祀。据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刻像的铭文考证,至少在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都江堰市民间就改祭祀江神和江水为祭祀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动,形成辐射整个四川盆地的岁时节令民俗清明放水节。

都江堰芒城古人类遗存,是距今4500年前的古蜀人的生活聚落遗址。考古发掘证明,都江堰市古人类在4500年前就已经进入较发达的农业社会阶段,遗址内有沟渠的痕迹和用于防御水患的内外城墙。我国古代大禹治水的时代,即公元前二十二至二十三世纪,正古芒城出现在都江堰市的时代,证明4000多年前的岷江,就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生产中息息相关的河流。而大禹治理水害,主要治理的就是流经川西平原的这一段河流。据《尚书•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舆地纪胜》说:“汶川实神禹所生之地,禹之导江,由岷山以施工”。《汉书•地理志》在郫县条中说:“《禹贡》江沱在西,东大江”。许多古籍文献记载,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就是利用现都江堰市境内聚源镇(古称导江县)地势相对较高的特点,重新开掘一条人工河道,把岷江泛滥成灾的洪水,经人工河道引导到金堂县境内的洛河,经洛河出金堂峡再流入岷江。由于古人认识的局限性,往往把自然现象用神话和巫术的形式予以解释和对待,伴随着岷江泛滥和大禹治水,上古时期就产生了岷江有江神为怪的传说和江神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汉代以前,每年春季祭祀江水和江神,是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李冰为了尊重和顺应古蜀人的文化,“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沉濆。”(《华阳国志•蜀志》)以玉沉江事神,用太牢之礼祭祀岷江,是都江堰市在秦汉以前已经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活动。

秦统一中国后,把祭祀岷江升格为国家行为。据《史记•封禅书》及《汉书•郊祀志》记载:秦统一天下后,为了体现国家大一统的格局,从精神文化上达到高度统一,命令负责国家祭祀礼仪的官员,把全国各地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进行统计并按等级排列为序,制定统一的祭祀级别。全国46郡,列入国家级祭祀,即能代表国家社稷,享用“太牢”祭祀的,全国有18处,四川就占了两处:“渎山,蜀之汶山;江水,祠蜀。”“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江水”在这里就是专指岷江。因此,在秦汉时期,春秋两季,要在岷江边以“太牢”的“三牲”之礼,祭祀岷江。而这一切民俗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岷江水害、祈求五谷丰登。于公元前256年由时任蜀郡郡守的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岷江水害得到彻底治理,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从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建成都江堰开始,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成都平原带来巨大好处。到了汉代,人们的文化认知角度有了质的变化。从敬畏鬼神、敬畏大自然逐步转为对科学的认知,转而祭祀李冰。从1974年都江堰岁修工程时在鱼嘴附近出土的汉代石刻李冰像看,在公元168年以前,都江堰渠首附近的岷江边,就已经修建有专门祭祀李冰的庙宇。《灌县乡土志》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冰,络绎不绝。”古代蜀人体验到李冰巧妙利用特殊地形、水脉、山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都江堰给四川盆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为了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永续利用,遵循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科学原理和治水规则,每年进行大规模的岁修工程。岁修工程必须截断内江河水,岁修后来年清明节时举行岁修竣工,拆除堵水用的杩槎、竹笼,放水入内江,形成了岁时节令民俗活动。

而这一节令习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缅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缔造者李冰。

据《新唐书》和《太平环宇记》记载,南朝齐建武(公元494—498)益州刺史刘季连将原渠首处的“望帝祠”迁至郫县,重建为今天的“望丛祠”。在渠首“望帝祠”的庙基上建专门祭祀李冰的“崇德庙”。这就是“二王庙”最早的称呼。因此,“二王庙”已有150年的历史了。

民俗风情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亦有所改变。从汉代开始,虽然历经唐、宋、元、明、清这些我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更替,但在二王庙祭祀李冰的习俗近2000年始终如一,没有多少变化。不过,民间祭祀李冰,庆祝一年一度岁修工程竣工,迎接岷江水流入都江堰灌区的民俗活动却随着时代的更替、民族成份变化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完善,总结出新的治水修堰经验而有很大区别。即是说,现在的清明放水节的仪式和内容,是经1000多年时间逐步演绎变化而形成的。

都江堰在建成之初,就彰显出了巨大的效益,不但彻底根治了四川盆地的水患,而且河网水系开控自如,解决了万顷以上稻田灌溉问题,也解决了运输问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最后“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因此,蜀人十分珍惜和重视都江堰,不但把修筑都江堰的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内容,如“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治水三字经”等,作为2000多年来治水修堰的理论依据,严格按照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进行一年一度的岁修,而且刻写在二王庙墙壁和石碑上,让后代子孙铭记。从汉代开始,人们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完成岁修工程,保证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正常运转的过程中,即把三月清明这一农事节令作为庆祝岁修工程竣工,拆除杩槎、竹笼围堰,放外江水入内江,展开春耕生产的标志性节日,一方面庆祝岁修竣工,欢庆川西平原又将迎来一个五谷丰登的年成,另一方面借此机会用在二王庙祭祀李冰、瞻仰修筑都江堰功臣的形式,表达对先贤英雄的崇敬、颂扬的心情。

在唐代,民间的清明放水节以斗牛的方式庆祝,《风俗通》说:“灌口春秋斗牛戏”。每到春耕季节,在清明时除了由官方组织在二王庙祭祀李冰,又由民间组织在清明开水这一天,在都江堰渠首岷江边举行斗牛比赛,并由此而产生出许多如《李冰斗犀》这类的民间故事,逐步丰富清明放水节的文化内容。

在宋代,清明放水节的斗牛戏发展为剽羊祭祀。《灌县乡土志》载:“唐宋时蜀民以羊祀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独醒记》载:“永康军(宋代都江堰市称谓)崇德庙祀李冰父子……祀礼之盛,每岁用羊四万头。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当时任蜀州通判的诗人陆游在《和范舍人永康青城道中作》中写道:“君看神君岁食羊四万,处处弃骨高成堆。”宋代用杀羊的方式祭祀李冰,庆祝开堰放水,是跟当时川西平原农牧业和商业十分发达分不开的。

元明时期民间祭祀的规模较小,更多的精力放在岁修工程方面。据《元史》记载:每年春秋祭时,用帛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一、簠一、簋一、笾一、豆四、尊一、爵三、炉一、镫一。这基本上是沿袭汉、唐的“少牢”祭礼规格。而且拟定了具体的祭祀程序。因为这是代表国家祭祀,一般由省级安排主要官员穿官服祭祀,对祭祀的祝文也统一由朝廷制定,由主祭官颂祝,元代的祝文是:“维神是得,作求兴利除弊。作堋穿江,舟行清宴。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腴绵洛,至今称美。盐井浚开,蜀用以饶。石人镇立,蜀害以消,报崇功德,国朝褒封。到清代,随着明末清初四川战乱的平息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官方祭祀李冰和民间庆祝清明放水的民俗活动亦逐步定型。清朝廷于雍正五年(1728),勅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李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并下旨规定春秋两季祭祀。而春季祭祀就是清明放水节。清代于乾隆时期,即18世纪中叶,统一规定了祭祀的规格和祭文。祭祀规格为:牲用少牢、祭列九品。主祭官身穿公服,行二跪六叩礼。祭文为:唯神是德,兴利除患。作堋穿江,舟行清晏。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腴绵洛,至今称美。盐井浚开,蜀用以饶。石人镇立,蜀害以消。报崇功德,国朝褒封。兹值春灌,理宜肃恭。官员在二王庙祭祀完李冰以后,率领祭祀的人员步行到都江堰渠首三大工程之一的鱼嘴分水工程处。这里早已搭有彩棚。来自川西平原都江堰灌区的民众人山人海,在岷江两岸等待仪式开始。当主祭官宣布“开水”,立刻鸣礼炮、敲锣打鼓放鞭炮,两岸欢声雷动。早已作好准备的堰工立即挥斧砍断连接杩槎的竹索,奋力拆散杩槎,外江水立刻汹涌而下,流入内江。人们则手持竹竿,边击打水头边祷告:要安流顺轨,不要冲毁堤堰,不要冲毁庄稼。人们捡起江边的小石子投向水中,叫“打水脑壳”,这是清明放水节的高潮。主祭官宣布开水以后,立即率领官员骑马乘轿飞奔,要赶在水头到达成都之前回到成都,民间认为,水头先于官员到达成都,来年就会水不够用。在放水节的同时,举办以买卖农具、农作物种籽和生活用品为主的物资交流会。集市从清明放水节这天开始,一般要举办3—5天。清明会期间,都江堰沿岸彩棚连绵,张灯结彩。二王庙杀猪宰羊,吹箫鼓乐,戏台连演几天川剧,吸引都江堰市周边数十县民众参加。清代有一首《灌阳竹枝词》描写了放水节的盛况:“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两边;喜看杩槎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成为四川盆地最为重要的一个岁时节令民俗活动,从清明放水节这一天开始,川西平原就进入了农忙季节。

清代以前的清明放水节又称为“开水节”。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在性质上与传统封建统治有本质区别的中华民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延续,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新问题。显然,除了民间拆杩槎放水的民俗活动尚可保留外,已不能沿袭历史,官员行二跪六叩礼了。民国

二十八年(1940年),对清明放水节的仪式作了一些改革。改革后的开水典礼仪程为:一、由四川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主持,全体参祭开水活动的人员向李冰神像行三鞠躬礼。二、全体参加祭祀人员集体朗诵《迎神词》。三、向主祭官献花,主祭官手捧鲜花,与参祭人员一起唱《纪念歌》。四、歌毕,主祭官向李冰神像献鲜花、献帛、献爵。五、鸣礼炮、奏乐、举行拆杩槎、放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0年举行了第一次清明放水节,但取消了祭祀李冰的仪式,直接由时任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的李井泉剪彩、奏礼炮、演奏乐曲,拆散杩槎,人们欢呼追逐江水顺着内江河道涌进宝瓶口。

其后,因种种原因,暂时停止了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

1990年,因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和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清明放水节。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保持民族崇尚先贤英雄的优良传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年清明节,仿照1950年的形式举行了清明放水节典礼。为了增强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从1991年起,举办清明放水节时,增添了以再现汉代清明放水节以“少牢”之礼祭祀李冰的仪式,使祭祀场面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明放水节。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