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牺牲奋斗 砥柱中流——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人

2015-09-04 10:51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核心提示:从1931年到1945年,历时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尤其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民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在世界面前树立了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

国难当头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明确的政治主张、深邃的战略思想、广泛的民众动员,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支撑起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与全国人民一起不断走向胜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时光淬炼,始知历史选择。

战略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无法否认,80多年前开始的那场战争,对阵双方实力悬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无论是局部战场的誓死拼杀,还是正面战场连番硬战,一寸山河一寸血,英勇抗击仍没能摆脱大片国土的沦丧。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这个有着辉煌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该向何处去?

1938年5月,延安凤凰山,一孔窑洞里,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答案:“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煤油灯下,9天8夜,毛泽东奋笔疾书,以朴素但激动人心的语言,拨开重重迷雾。

“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论持久战》47000多字,对战争进程乃至历史进程,做出惊人预见。最后的胜利,更深刻印证了六个字的结论:我必胜、敌必败!

这个声音,发自西北一隅,迅速传遍全国。“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对《论持久战》这样概括,同时要求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印发全国。

这本印刷简陋的油印小书,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强光,让四万万中国人在愤懑、彷徨中找到方向,在“亡国论”“速胜论”的喧嚣中,对战争未来、国家前途第一次有了清晰认识。

从那时起,延安那座兴建于唐代的古塔,成为照耀中国人走向胜利的灯塔。也从那时起,延安,有了一个新称谓:抗战“圣地”。

《论持久战》发表后,原来名气不大的延安成为进步人士心向往之的地方,最多时一天有1000人沿着古道来到这里。1942年出版的《华北共军现状》披露:北平大学生到大后方去的占20%,投奔解放区的则达70%。“因为人们在这里看到了抗战的信心与决心”,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定力、静气和智慧,克敌制胜的正确方针和有效方法。”

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凝聚

“弟兄两人正在闹矛盾,突然进来一个强盗,我们是继续打架还是联合起来对付强盗呢?”这是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人对红军战士讲的一番话。

在国家民族遭遇空前危机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内阶级矛盾让位中日民族矛盾。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人毅然高擎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中国,向正确方向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稍稍向前追溯,可以梳理出更为清晰的历史经纬:

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

1935年8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积极响应。

……

抗日,让中华民族形成空前的凝聚力。

由是,才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出现过被蒋介石调到陕北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将士与红军一起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也才有了庐山上那段讲话:“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统一战线曾面临巨大考验。1940年,国民党悍然发动的“皖南事变”,在国共之间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面对这一惨案,周恩来悲愤撰文:“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但国难当头,共产党人一方面谴责国民党的不义,一方面继续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南洋华侨侨领陈嘉庚,到重庆之后,坚持要到延安去看看。走遍延河两岸,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共是真正希望联合各界力量抗日,延安平等、自由、充满积极的力量!”

原标题:牺牲奋斗 砥柱中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