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西望成都》推出第24期:速度与耐心

2015-09-07 10:19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和香港卫视联合打造的综合类专题栏目《西望成都》9月5日推出第24期节目。《城事》板块专题片《激情赛车》走进成都国际赛车场,展现成都赛车运动的国际化;《味道》板块推出专题片《杜甫草堂里的文献修复师》通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对母女文献修复师的真实故事,展现成都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在对中华历史文化传承中所作出的贡献。

《西望成都》每周六晚8∶30在香港卫视播出,周日晚8∶00在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CDTV-5)重播。此外,观众还可通过登录香港卫视网站(www.hkstv.tv)、下载香港卫视手机APP收看节目,也可以登录橙网在线(www.cditv.cn)或下载成都手机报4G版看度客户端收看。

《城事》:激情赛车

赛车运动,体现的是汽车制造技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汽车驾驶技术的最高境界。这是一场速度爆表、激情四溢的赛车盛宴,它不是游戏《极品飞车》,不是电影《速度与激情》,它是成都赛车运动的劲爆瞬间,是成都众多赛车迷的一次畅快竞技。

车手万高雨是地道的成都人,因为觉得马达的轰鸣声很迷人,18岁那年他爱上了赛车,赛道上的追逐让他越来越有冲劲,10年赛车生涯,成就了万高雨这名经验老到的赛车手。在成都众多赛车迷中,万高雨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八年来他参加了全国公路摩托车锦标赛、西南房车精英赛等多项赛事,多次斩获冠军。作为赛车手的万高雨也见证了成都赛车运动的发展。

赛车运动,源于十九世纪的法国,最初比赛目的仅仅是为了检验汽车性能,宣传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后,这项运动在欧洲盛行。2002年,赛车的热浪涌入成都,成都开始兴建国际赛车场,如今,成都金港国际赛车场已经是国际汽联批准的国际标准二级赛道,成功举办过世界汽车大奖赛成都站、亚洲赛车节、亚洲方程式国际公开赛、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中国方程式公开赛等大型赛事。赛场的喧闹随着赛事的结束而告一段落,但马达的轰鸣声仍不时回荡在空旷的车厂,在这个国际化的车厂里,常驻着一批中国本土的汽车文化公司,他们传播汽车文化、发展汽车旅游、改装车辆、组队参赛。没有比赛的日子,他们依旧忙得热火朝天。

成都人曾明以前是职业赛车手,现在是职业高级车手经纪人,汽车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他的文化传播公司进驻成都国际赛车场已经五年了。在这里,他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赛事,培养了不少职业车手,见证了近几年成都赛车运动的快速发展。曾明说:“成都作为我们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现在经济非常好,爱好赛车行业的人非常非常地多,在整个来说,包括我们区域性比赛也是全国最火的,成都应该是我们整个中国西南地区赛车运动的一个中心。”去年,曾明的新公司在拥有世界最大赛车产业集群的英国注册成立,从此,曾明的赛车事业扎根成都,面向世界。而为了更好地传播汽车文化,让更广的人群能够接触到赛车运动,曾明在成都开设了卡丁车赛场。卡丁车也是一项极具魅力的运动,是培养职业赛车手的摇篮,众多赛车手都是从卡丁车入门成为世界顶级车手的。“建立温江CESC流光速卡丁场的目的,除了让成年的朋友能够以更低的门槛体验到赛车运动的乐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西南地区储备年轻的赛车运动的后备人才。让赛车运动的群众基础能够更厚,从而使西南地区的赛车运动能达到更高的高度。”

最近,“2015·西南房车精英赛”在成都点燃战火。现在,成都已经可以举办国际、国内等大型汽车赛事。在成都的国际赛车场,赛车爱好者们能通过一套完备的训练体系,掌握各种技能,充分享受运动驾驶带来的激情。从而为广大赛车运动爱好者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和极速狂欢的盛宴。从过去的闻所未闻、万人空巷到如今赛事鼎盛,今天的成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家门口观看或体验到赛道驰骋的快感。

《味道》:杜甫草堂里的文献修复师

“人们提到杜甫时,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现代诗人冯至在《杜甫传》中这样写道。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也是中国的诗歌圣地。杜甫草堂现在留下的文物有三万件册,其中就包括大量古籍,而南宋《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是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最为珍贵的古籍之一,此书受到许多中国领导人及知名人士的重视,迄今尚未发现相同刻本,被视为海内孤本。

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王飞说:“古籍、古字画修复人员,现在我了解的,总共加起来也就不到500人。所以这些文物修复师,就是古籍修复这些人员,其实他们做这个工作是一个非常非常辛苦,非常仔细的一个工作,其实它就关乎文化传承。”在杜甫草堂的古籍修复室,欧萍,宋鑫这对母女搭档都是文献修复师。她们身穿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如同医生一般专注,只不过她们的病人是古代文献。这一天需要做检查的“病人”是一册清嘉庆十七年刻印的《段注说文》。

欧萍30多年前来到杜甫草堂博物馆工作,最初就开始学习修复书画,手艺日渐精湛,现在是古籍修复室组长。欧萍说,古代文献书画的修复其实是伴随着这些纸绢的使用、收藏而诞生的,有据可考的装裱修复技术应该出现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宋。旧时都以裱褙匠、装潢匠呼之,称之为“文献修复师”则是这几十年的事。欧萍的女儿宋鑫今年23岁,大学毕业后她在南京莫愁古籍修复中心进修一年,获得了文献修复师资格证,两年前进入杜甫草堂开启了修复师的职业生涯。

修复师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在修复师的眼中,书籍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人会生老病死,书籍也一样。而修复师的工作,就是为书籍诊疗、续命,让人类的文明遗产能够存续下去。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还需要熟悉历史上各个时期典籍的版本与装帧形式,了解各个时期典籍所用的纸张及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文献修复室里配备了几十种仿古纸,为的就是“修旧如旧”。

除了修复古籍,修复师还要对书画进行修复。欧萍30年来已修复了上千件字画。而无论是修复古籍还是字画,欧萍和宋鑫在开始工作之前,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洗手。宋鑫说:“需要先把手清洁干净,不能手上有污渍就去摸那些文物,我们平常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手不要有伤口。”文献修复师的双手不能有任何伤口,因为这些经历岁月变迁的古文献上都布满了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一旦感染,将危及文献修复师的生命。欧萍母女的工作,就是用耐心和责任守望着历史文化遗产,“复活”宝贵历史。

古老的历史渐行渐远,却从未销声匿迹,它顽强地隐藏在发黄变碎的故纸文献堆里。人们也许不知道,—件文物最终被定为国家三级、二级或者—级,与修复时是否充分保留、展示其历史文化信息,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修复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件文物的价值和命运,也因此他们的修复技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关注。2008年,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文献修复师们妙手回春、拯救历史文献的最大肯定。本报记者 卫昕

原标题:速度与耐心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