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陆琴 供图
陈培永
加强党性教育,提升党性修养,从认识方面来说,一个基础性工作在于搞清楚什么是“党性”。如果没有把握党性的内涵,也就不可能正确地开展党性教育,也就不可能捕捉到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着力点。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党的领导人的文献,可以看到党性的丰富内涵。从哲学理论的党性、政党组织的党性、党员个体的党性三个维度着手,有助于正确考量党性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党性”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党性最初涉及的是哲学、理论层面的问题,表现为“哲学的党性”、“理论的党性”等形式。恩格斯在1845年批判德国思想家用“抽象的人性”和“普遍的爱”来宣扬“绝对的社会主义”时最早使用了“党性”一词。他认为这种社会主义理论“由于自己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可是人们却想用这些空话使德国革命,去推动无产阶级并促使群众去思考和行动”。尽管没有直接说明何谓党性,我们还是能够相对清晰地读懂“党性”的意蕴。
无党性的社会主义理论,总是打着人性的口号进行理论的空谈,总是无力地悲叹现实社会的不公平,而不去设想具体的阶级行动方案。这种没有“党性”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是“空话”,注定只能停留在理论的抽象性、所谓的普世性上,显现不出任何现实的力量。反过来说,理论要有党性,就是要去除掉这种抽象性、这种所谓的普世性,就是要坚持现实性,敢于承认它具有服务于和依靠于特定社会群体力量的意识形态性。有党性的理论,要对现实的社会状况进行现实的分析,要服务于革命的阶级,并依靠先进阶级力量来使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流派的对立,暗含的实质是不同党派的斗争。他提醒的是要看清楚哲学、理论背后的目的或意图,不要被其表面所迷惑,要去谨防一些哲学、理论在冠冕堂皇的名义下贩卖不可告人的秘密。
哲学或理论的党性问题在当代中国依然有价值。这不是说要用哲学的党性原则给不同的思想、理论扣帽子,而是说要看透国外思潮、新兴理论的“玄机”,不能在追求纯粹哲学、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忽视哲学、理论的意识形态性,忽视这些哲学、理论所暗藏的特定政治力量的利益和意志。当代中国的思想宣传工作绝不能轻视党性,反而要敢于宣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领导权,让思想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事业。
政党的“党性”包含四个层面的意蕴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发展出了另一条理解党性的逻辑思路,那就是政党组织的党性问题。政党的党性,即是该政党的本质属性,是该党之所以是该党而不是其他政党的根本特征,它通过政党的纲领、章程、宗旨、组织、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奋斗目标、根本制度等表现出来。政党的党性有几个层面的意蕴:
其一,建立在党员个性基础上的共性。政党是由独立的、有特殊性的个体所构成的,而它作为政治集团又必然要求这些个体成员有共同性、统一性的方面。就此而言,政党组织的党性就是指与个体成员的特殊性或个性相对应的普遍性或共性,体现了该政治集团对全体党员个体的共同要求。当然,讲党性,讲共性、一致性,不是要抹杀个性,党性与个性恰恰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能抹杀个性的差别,不尊重个性也就没有党性之说。
其二,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政党要始终立足于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就在于“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自觉地、主动地、有力地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它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如果政党成员只是谋取个人或自己小集体的利益,没有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那就是没有党性。
其三,严格的纪律性。无纪律不能成政治集团,政党的党性因此也是政党组织所体现出来的严格的纪律性。没有组织纪律性,就没有党性。如果政党内部充满小组织习气、派系斗争,没有克服内部的分裂,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纪律,那这个政党就还处在没有党性的阶段。党性与无纪律性是不相容的,我们提出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正是对党性、对纪律性的重申。
其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先进性。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表达了这一观点:“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党性在此与先进性是同义语,评价政党是否有党性或先进性,就看它是否由先进分子构成,是否有科学理论来指导,是否依据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了社会实践。
个体成员的“党性”之评价标准
政党组织的党性归根结底要在党员个体的党性中表现出来。个体成员的党性,即个体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特性,在此意义上党性可以与党性修养关联起来使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系统阐述了党性修养的问题,把党性锻炼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个人修养联系起来,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了党性与党员的立场、方法、作风、道德、廉洁、修养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总体来看,党员个体的党性,应该包含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的正确性,还有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思想理论的科学性、理想信念的崇高性、工作态度的客观性、为政用权的廉洁性、道德情操的高尚性、自身修养的全面性等。其中,世界观是最为根本性的。看一个党员是否有党性,最根本的是要看他是否有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如果连最基本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都有问题,就根本谈不上党性的问题。
评价党员个体是否有党性还应包括其他的标准:其一,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党性说到底是立场问题,体现为党员个体在想问题、搞研究、做决策、办事情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其二,思想理论是否科学?即是否认同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是否崇尚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它、信奉它并自愿接受它的指导,有能力把握它的精髓,按照其原则行事。其三,理想信念是否崇高?即是否对党的历史充满自豪感,对党的宗旨、章程、纲领的精神充分领会并践行,对党的建设以及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深信不疑。其四,工作态度是否客观?即是否有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是否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其五,为政用权是否廉洁?即是否能够坚持廉洁从政,保持作风端正,具备法治思维等等。其六,道德情操是否高尚?即是否不仅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还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具有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这些方面最终落脚于自身修养的全面性,即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反而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削弱,它因此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锤炼。
党性教育的本意应该是通过切实的途径持续提升党员的个体修养,使整个政党的党性或先进性在实践中彰显出来。而致力于实现党性的理想形态和现实形态、应然形态和实然形态的统一,理应是一个政党永恒的课题。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主题链接
“党性”一词的由来
恩格斯在1845年批判德国思想家时指出:“稍微谈谈现在大家都乐于挂在嘴上的‘人性’,稍微谈谈这种人性或者宁可说是兽性的‘实现’……稍微谈一下财产,稍微为无产阶级悲叹几声,稍微谈一下劳动组织;多少组织几个改善下层阶级人民状况的可怜团体,而实际上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现实的社会状况却茫然无知,这种‘社会主义’整个就归结为这几点。”在他看来,这种社会主义理论“真是可怜得怕人”,“由于自己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可是人们却想用这些空话使德国革命,去推动无产阶级并促使群众去思考和行动。”列宁在1913年的《糊涂的无党性分子》一文中指出:“我国舆论界最普遍、最不正常的现象之一,就是轻视(如果不是公开否认的话)党性。”(陈文)
原标题:什么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