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北京新房成交均价创5年新高 每平米均价2.87万(2)

2015-09-17 08:09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 相关新闻

前8月三成房企未完成全年目标的一半

房地产库存增加持续1年多,8月首现减少

新京报讯 截至昨日,包括万科、恒大、保利等标杆房企在内,已有35家房企发布了8月销售业绩,合计销售额为1369.8亿元。根据中原机构数据统计,前8月这35家公布销售业绩企业的销售额合计达到了10086亿,同比去年涨幅达到17.7%。

前8月仅四成房企目标完成率超60%

在已经公布8月业绩的房企中,多数标杆房企单月的销售普遍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均好于7月及去年同期。其中,千亿级别房企表现抢眼,万科继续保持单月超200亿元的销售业绩,8月单月达到223亿元;而紧随其后的恒大则实现163亿元的销售金额,与万科一起保持了同比超40%的增长幅度。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35家企业的年度销售目标来看,1-8月已完成情况超过60%的只有14家,收官在望,其余21家企业完成情况则在五成左右。业内人士指出,按照通常的销售进度,目前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达50%以上方属正常,而不足50%的房企后期销售面临较大目标压力。

尽管一些房企在上半年的热销中目标完成较好,不过,多数房企业绩承压,而且到目前还有三分之一的房企目标完成率不足50%,而众多的中小房企销售压力可能更大,这些房企或因销售目标定的偏高,或存在产品结构问题,如果不能抓住“金九银十”的窗口期,尽快去库存,则难以完成预定销售目标。

最大压力周期接近结束,市场分化明显

数据统计还显示,从2014年初楼市进入调整期来,房地产库存持续增加情况已经持续1年多,但在8月出现了首次明显减少,这种情况表明楼市最大压力周期接近结束。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分化依然明显。目前的一二线城市,地王频繁出现,房企积极补充土地。但在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依然在持续增加。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降准降息后贷款利率再创历史新低,持续多年的“限外令”亦现松动,公积金首付比例进一步下调,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在8月持续迎来利好。同时,地方政府托市政策也层出不穷。这些已为“金九银十”创造了良好环境。

■ 延伸

商务部为楼市“限外令”再松绑

8月住建部、商务部联合出台《关于调整房地产外资准入和管理有关政策的通知》,商务部表示近期将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新京报讯 (记者刘素宏)中国楼市黄金期已然结束,当年为防止外资炒房而颁布的“限外令”也在近期解禁。9月16日,商务部为楼市“限外令”的解禁再加码。

境外人士境内买房限制十年来首次被打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9月16日表示,近期将出台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房地产管理工作,并在简化工作程序的基础上,提出放管结合以及加强事后监管的意见和措施。

之前8月,住建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调整房地产外资准入和管理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取消了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金占投资总额比例的限制、取消了部分外国人在境内购房的限制,同时提出要简化、优化对外资房地产的管理工作。该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境外人士在境内买房的限制十年来首次被打破。

沈丹阳提到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新变化,房地产市场总体上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适当放宽对外资投资房地产和购房的限制就显得有必要。

分析称,不会引发盲目投资

回顾此前我国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政策可以发现,“限外令”从2006年开始,当时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物业价值处于低谷期,大量的外资通过投资中国房地产进入中国市场。外资豪掷百万购多套房的报道频频见于报端。正是在外资炒房的背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外令”。

然而,时隔十年之后,政府再度对外资放开房地产市场,香港经济学者梁海明则认为,商务部此举加大对外商的优惠力度,并不会引发外资对房地产的疯狂非理性投资。与优惠力度相比,外商更看重利润的最大化,而这取决于当地的GDP水平和消费能力。就香港而言,如今更多地产商涌向南亚、东南亚、欧洲等地,那里经济增速快,并且资产价格便宜,而中国房地产价格如今偏高。

针对如今房地产行业分化现象,梁海明表示,对于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可能即使不优惠对外资依然有吸引力,而对于三四线已经出现鬼城的地区,可能如何优惠也难以产生吸引力。

“外资会选择理性投资,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中国扩大开放引发盲目投资的风险不大,对外资吸引力有待观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表示。

原标题:北京新房成交均价创5年新高 每平米均价2.87万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