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人民日报评论:别让“扶人被讹”成定见

2015-09-24 07:47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安徽淮南女大学生称扶人被讹事件,剧情多次反转,真可谓一波三折。

21日,当地警方公布调查结果: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袁某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23日,袁某在微博发表声明称,对警方调查申请了复核,并以6个犀利的反问为自己辩解。

复核结果如何,剧情会不会再次反转,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不断反转”的背后,也足以让舆论有所反省。事件曝光之初,凭“老人”“摔倒”“女大学生”“寻找证人”等字眼,就拼接符合想象的真相,得出“扶人被讹”的定论。这样的思维定势,究竟从何而来?

定势,部分源于“蛇咬效应”,也源于并不可靠的“经验”。现实生活中,确有扶人被讹的案例,但相对而言仅是个例,却容易因其戏剧性而被刻意放大,造成扶人被讹已是常态的舆论氛围。殊不知,有些喧嚣一时的“扶人被讹”事件,也有结局逆转。比如南京的彭宇案。一开始,彭宇称“因做好事被诬告,将一个老太扶起后反被起诉”,引来众议。诉诸法庭后,彭宇承认确实与老太发生了碰撞,并一次性补偿对方1万元。

有作家说,偏见是盗贼,足以盗走真相、浇灭理性,也可能赶走正义。每有热点事件,如果迅速站队,而不是“站对”;如果凭“经验”下论断,而不是凭事实下结论,就容易闹出笑话,甚至南辕北辙。

这也是淮南这起事件中最值得我们反思之处。“一颗牙齿会战胜一块岩石,一只尼罗河的老鼠会杀掉一条鳄鱼”。尽管彭宇案有反转,此事也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但匆忙中所做的论断,还是让道德堤坝有了裂缝,强化了“扶人被讹”的偏见,甚至可能让人利用这样的偏见来“撞人脱责”。

应该看到,“如果你没撞人,你为什么要扶”背后,是不相信有好人;而“你指认我,就是想讹我”的想法,本能地相信“扶人被讹”,是不是也是心态上有偏差?甚至如袁某所说,不顾连当事人都称不清楚的现场情况而妄下“撞人脱责”的结论,也难免有些武断。或许,今后面对类似事件,我们更需要节制愤怒、静观其变,更需要冷静思考、尊重事实。否则,受损的不仅是当事人,更将是整个时代的世道人心。

“鉴别力衰弱时,偏见就会占上风”。对此,媒体确实也可以更多想一想。媒体的公信力,源于对客观立场的恪守;媒体的生命力,源于对事件真相的探寻。难免会有误判,但事后反思不能缺位;难免会看不清楚,但冷静的叙述也不能少。毁坏的信任需要一起重建,而媒体可谓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相关部门在反思彭宇案时曾坦承,在审理期间就出现了偏离真相的报道和舆情,但办案单位并没有足够重视并进行正确引导,对判决之后可能出现的舆情也没有充分预判。当此案形成舆论热点后,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最终让舆论走偏,形成判决结果与公众认知的巨大反差。应该说,这种反思,不无深度也不无力度,可惜,淹没于众声喧哗之中。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彭宇案不能重演,发生在淮南的事件也不能误读,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媒体,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民众,都可以从类似事件中读出敬畏。“往者不可复兮,冀来者之可望”,遵循起码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不为偏见所惑,不为成见所扰,不为歧见所惧,是“撞人脱责”还是“扶人被讹”才可能水落石出,社会能见度也才可能更高一些。

原标题:别让“扶人被讹”成定见(人民时评)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