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督查的手段点醒这些“沉睡”或“装睡”的资金和项目,使其“重启”乃至“快进”,把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该负的责任切实承担起来,才能让改革有效落地、群众真正受益
工作抓落实,督查不手软。继国务院大督查第一批问责结果公布之后,近日,第二批核查问责不作为情况又公之于众。经有关地区核查和监察部审核,24个省(区、市)依法依规对249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相关报道见第十版)督查结果再一次显示了“抓典型、严问责”和“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理念。
此次督查问责以雷厉风行之势告诫党员领导干部,不干事、不作为不仅不足取,而且要追责。从公布的情况来看,受处分的249人中,有诫勉谈话的,也有受到党内警告乃至免职的;从干部级别来看,有县处级,也有地厅级。问责结果打断了少数干部“平平安安就可以占位子,舒舒服服就可以领票子,庸庸碌碌就可以混日子”的念想,让为官不为者如坐针毡。今后,“不作为”不仅仅是一种作风问题,而且要通过督查问责,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相衔接。
问责精细化,是第二批核查问责的重要特征。此轮核查,重点聚焦资金沉淀、项目拖延、土地闲置、棚改迟缓等不作为典型问题。这四个方面都涉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干部不作为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一笔资金,更会影响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正因如此,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不作为的干部,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挪位子’的要‘挪位子’。”“必须问责到人,打到痛处,采取有效措施,不护短不遮丑。”这既是大督查需要达到的效果,也是干部要干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应有之义。
以“大督查”推动工作“真落实”,是此次督查问责的重要目的。处理结果显示,有些财政资金早就到位了,相关工程却迟迟未动;有些项目规划了十几年,预算内资金也早已下达,原本早该完工,结果拖延至今;还有些涉及棚改等民生工程进展迟缓,群众怨声载道。这背后究竟是“懒政”“怠政”在作怪,还是存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无论如何,用督查的手段点醒这些“沉睡”或“装睡”的资金和项目,使其“重启”乃至“快进”,把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该负的责任切实承担起来,才能让改革有效落地、群众真正受益。
作为本届政府的重要创新,大督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转型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简政放权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由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督和执法。李克强总理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落实政策措施作为“军令状”和铁的纪律,主动破解改革和发展难题,确保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大督查,就是监督和执法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督查问责,给“为官不为”者敲响了警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压力和责任。“打到痛处”的问责结果,一方面促进了财政沉淀资金的盘活利用、推动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加快落地,另一方面也为狠抓政策落实促发展提供了动力。下一步,国务院还将组织第三批核查问责。相信随着大督查的开展,干部争干事、人人思作为的从政品格将蔚然成风。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29日 05 版)
原标题: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让不作为的官员如坐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