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天下第一吻”石雕由郭沫若取名。
文史资料中的相关介绍。
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馆迎来九十周年院庆日。届时,包括宝蕴楼、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区域等四个新区域,将正式对观众开放。
10月9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故宫博物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处证实,四个新区域,陈列着众多国宝级文物。其中,1941年出土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汉崖古墓群的一座石雕也在其列。展出期间,这座石雕取名为“石男女拥抱像”。“早些年,郭沫若见到这座石雕,还送它一个浪漫名字:‘天下第一吻’。”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说。
9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这座红砂石石雕出土地——彭山区江口镇寨子山。我们跟随当地百岁老人、彭山汉崖墓义务看护员和文物专家的脚步,听他们打开尘封74年之久的“天下第一吻”考古发掘幕后故事。
出土之地汉崖墓遗址清晰可见
从彭山城区,驱车跨过岷江,来到位于岷江东岸江口古镇。
提及“天下第一吻”出土具体地点,当地住户、彭山汉崖墓博物馆看护员赵尚春说,“就在寨子山半山腰上,按崖墓编号,系550号墓。”很多年前,由于当地人开采红砂石,墓穴被完全破坏了。近些年来,随着当地政府持续的深度保护,墓穴周围已长满野草树木,遗址也被保护下来。
赵尚春口中的寨子山,距江口古镇不到两公里。站在岷江西岸望过来,满山绿树,岷江府河从山脚下流过,“从寨子山到江口古镇,再到仙女山,这一带已发现汉代崖墓近2000座。”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说。
再回到西岸,沿着一条小路往山上步行100米左右,赵尚春停住了脚步。站在红砂石砌成的石梗上,赵尚春将手指指向了远处的一处山崖,“天下第一吻就是在那里出土的。”
跟随赵尚春的手指,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这是一处断崖,由于满是野草和树木,不过,其山体肉眼可见。“遗址就隐藏在野草和绿树下。”吴天文说。
当年的考古人员。
彭山崖墓外国传教士“垂涎”文物
吴天文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本书,书名叫《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在这本书里,不仅记载了彭山汉崖墓考古发掘全过程,还记录了外国传教士对彭山汉代崖墓“垂涎三尺”的故事。
这本书的编撰者是南京博物院。引言部分,编撰者这样表述:本世纪初,外国人纷纷到我国内地作考古调查,曾有不少人来到彭山调查崖墓。据郑德坤著《四川古代文化史》记载:
1908年,英国传教士陶然土沿四川岷江流域作汉墓调查,到过彭山,后写成《四川之墓葬》一文,发表于上海《亚洲交会会志》第四十一卷。
1914年,法国人色伽兰等组织了四川考古队,沿嘉陵江和岷江做崖墓调查,他们曾经到过岷江流域的江口,在彭子浩一带发掘了大量崖墓。
1933年,美国人葛维汉,曾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至彭山江口作崖墓调查,发掘一墓,内用花砖砌造,空无遗物。
吴天文说,正是这些外国传教士所谓的崖墓调查,导致彭山江口一带汉崖墓频繁而无科学性的调查和发现,又从来无人考虑崖墓的妥善保护和管理,再加上古董商人大量收购出土文物,致使彭山崖墓受到严重破坏。
关于外国传教士“垂涎”彭山崖墓的说法,也得到当地百岁老人的证实。
潘英明今年90岁,其三哥大他10岁左右,潘家三哥在世时曾回忆:当时的江口古镇一带非常繁华,岷江上更是每天千帆经过,其中有很多外国人在江口码头上岸。这些外国人来到江口,干的第一件事,即找风水先生看风水,他们就是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寻找崖墓。找到后便雇佣当地人开始挖掘。再用船把挖掘葬品,通过岷江水路运走。
原标题:“天下第一吻”石雕 出土74年后首现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