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四川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2015-10-14 07:52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张黎   责任编辑: 马兰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短缺是四川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让人才向“下”流动,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这些人才“红利”犹如源头活水,浇灌着人才之花,开始在四川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结出硕果。

“以前乡镇干部削尖脑袋想往县里调,现在各种‘好事’都向着基层一线来。”这是近日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彭溪镇计生办主任叶文龙发出的感慨,“乡镇和基层一线的干部人才工作更安心了,干劲更足了!”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人才新政,激励引导一大批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十分重视藏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发展和援助工作,勉励援助干部人才,“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广袤大地上书写人生精彩篇章。”

“输血”“造血”并重,藏区人才由几万升至近20万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85岁高龄的东尔单老人亲手为眼科专家雷春涛献上了哈达:“感谢雷医生免费帮我做白内障手术,让我重见光明。”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雷春涛和他的同事为阿坝白内障患者免费做手术誉满藏乡……

基层教育卫生人才短缺,是四川的“老大难”问题。在不断探索、总结的基础上,2014年四川出台意见,规定省、市(州)属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人员,原则上应从具有2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招聘,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还能获得奖励;对在乡镇工作、援助服务的教师、医生按年限予以累计积分,用于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专业技术岗位(职务)。新政一出,2014年当年就引导1000余名教育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支持基层招录补充3000余人。

除了引进卫生人才,近年来,四川在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上一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光“输血”还不够,“造血”机制也得跟上。为破解藏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难题,四川一方面采取下派援助与上挂送培、岗位锻炼与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从全省统筹选派3000人赴基层开展援助服务,帮助基层培养培训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藏区和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起,每年选拔50名左右藏区专业技术骨干到内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6个月,选派100名左右省部级专家赴藏区开展智力服务;2014年,四川还面向藏区、彝区和“四大片区”贫困县,启动实施藏区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培养行动。

此外,在藏区普遍缺乏专家智力支持的需求导向下,四川统筹考虑全省藏区、贫困地区等地基层实际,2013年起就全面部署了全省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截至2014年底,四川共组织专家服务基层21532人次,下派科技特派员8001名,在当地建成省级专家服务基地16个。

据统计,四川藏区人才已从过去的几万人发展到现在近20万人。藏区近4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中,中高级职称者达1.4万余人。

给政策、配资金,让人才留得住

人才引进来了,培养起来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保人才留得住。近年来,四川不断强化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保障和扶持力度。

2014年,四川按照“精准发力、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实施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四川“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投入资金达7477万元,仅选派教育、卫生、社工人才就有4622名,培养当地人才1700余名。

四川还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基层一线教育卫生人才配置机制。自2011年起,四川开始实施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建设十年行动,每年投入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建设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通过“阳光天使”、农村卫生“百千万”工程、“三支一扶”天使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以“公开直接考核+服务期制度+学费补偿”方式,每年招聘医学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等,切实解决民族地区和偏远农村的医疗卫生落后问题。

□人民日报记者 刘裕国

原标题:人才“红利”一路向“下”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

成信大,温暖尽在生活细节!

“成都善·平凡之善——寻找身边的成都温度”2020城市公益宣传系列活动之“‘......[详细]

什么是沉浸式投影技术?

沉浸式投影是通过光的衍射原理来记录、再现物体原本状态的一种3D图像展示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