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解读
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在文化上“富”起来,是我省文化惠民扶贫的重要任务。日前出台的《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未来5年我省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指明了目标和重点工作措施。《方案》提出了哪些创新做法?将为贫困地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带来哪些改善?10月12日,记者采访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有关部门。
精准“输血”
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权益
《方案》中,我省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数字精确到了个位:到2019年,完成6242个未通广播的贫困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实现11501个贫困村阅报栏全覆盖。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方案》制定前,我省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需求有了一次全面摸底,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惠民扶贫的目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不仅如此,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还开发了“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扶贫工作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对电视户户通用户、应急广播村村响运行情况等进行精准管理,对新闻出版广电扶贫重点工程进行统计。
这种精确,细到“时间表”和“任务书”。比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拓展,在2020年最终解决90.44万户贫困户看电视难问题,其中,2016年完成25万户、2017年完成25万户、2018年完成20.44万户、2019年完成20万户、2020年完成验收。为了能严格按时完成进程,各级文广新部门将建立管理制度和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人。
“软件”输送也精确到每个行政村(社区)。每年的文化惠民演出将在每个乡镇不少于5场、每个行政村(社区)不少于1场;每月在每个贫困村放映1场公益电影,分批次向88个贫困县的农家书屋补充配送科普类、文学类、法律类、乡土文化类等图书。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将支持发展农民演艺团体和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并将到贫困村的演出场次列为地方文艺院团、文化馆(站)的考核指标。
文化“造血”
以产业带动百姓创业脱贫
《方案》明确了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的理念。除了向贫困地区输入文化设施设备和服务之外,还包括扶持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指导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做好文化与旅游、农业、生态等融合发展规划,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藏羌彝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推动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培育当地骨干文化企业等。从配套设施建设、文化资源整合、文化金融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发力,带动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在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尤其需要为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搭建与市场、资本对接的平台。在刚刚过去的第五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中,非遗产品销售和订单总额6000多万元,其中不少项目来自我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11月中旬,省文化厅将组织我省文化小微企业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与投资方对接。《方案》明确政府应带动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支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强对贫困地区文化产业项目论证、包装、推介、开发的指导。
文化育人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
以文化人,《方案》将精神富足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定位与实施。
据最新统计,我省未成年人中有60%在乡村生活,其中40%是留守儿童。省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个群体,精神文明办计划了以“快乐”和“健康”为主题的两大工程。其中,以“快乐”为主旨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将为未成年人开展文体活动提供文化阵地。迄今为止,我省已建成403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今年底将实现乡镇中心学校全覆盖,2017年,乡村学校少年宫也将实现全覆盖。
“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则是为了保障贫困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今年,该中心将实现在全省21个市州层面覆盖,到2020年,县级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服务体系将实现全覆盖。
精神关爱,不止于未成年人。未来5年中,在地震灾区,将定期举行家园新旧面貌对比图片展览、“爱国·感恩·奋进”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学雷锋爱心联盟将每月为空巢老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藏区群众将享受到每年不少于100场的藏汉“双语”联合宣讲;每个村的“最美家庭”、“新乡贤”等先进典型也将被评选出来,以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连线
深山小村要借特色文化“转身”
因为交通不便,阿坝州理县薛城镇甲米村不为外人所知,其实这个大山里的小村子“别有洞天”。“村里有保存完好的古碉堡,碉堡附近还有传统的藏族石板房民居,不少文物专家都来看过,认为很有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如此,村里还有坡度与流量均合适的漂流小沟、高原海子及瀑布。希望能找专家来帮助设计规划,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开发出来。”甲米村村支书苟伟说。
针对像甲米村这样拥有特色文化、自然资源的贫困村落,《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明确将注重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农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指导其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打造藏羌彝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以此带动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近几年,村里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旅游、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是我们重点发展的方向。”苟伟说。
原标题:以文化人 让贫困群众精神“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