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呼格案复查法官:曾被领导骂“转着圈地丢人”

2015-10-23 14:55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公平正义是我们的追求,任何一个法官在压力面前绝对不能低头,因为你一个低头,你永远要低头。很多案子都有压力,那你还做不做人?不说做法官,你连人都做不了。”

时代巨变的洪流中,坚守初心,犹如傲骨凌霜。唯有守护最初梦想的毅力和勇气,才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

2003年11月11日,我们从永安路106号出发,记录这个国家一点一滴的变化。12年后,我们选择了30人——他们无论身处喧嚣躁动,抑或遭遇时代逆流,均以不变的信念应对万变的困局。

在岁月的年轮中,他们有快意、有消沉,有对酒当歌、有失意彷徨。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不忘初心,举步向前。

在这里,时间是对信念的敬意。

本期人物:萨仁

萨仁,1964年生,1985年进入内蒙古高院工作,先后担任审监庭庭长、民二庭庭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等职,2013年,调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她曾担任内蒙古高院呼格吉勒图案封闭复查组副组长,是推动呼格案再审的关键人物之一。

做为内蒙古知名法律专家,萨仁担任内蒙古高院呼格吉勒图案封闭复查组副组长,成为推动呼格案再审的关键人物之一。

事实上,在其28年的法官生涯中,萨仁纠正了多起冤假错案。

法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遭受的名利和物欲的侵扰可想而知,萨仁说,她愿以其经历告知世人,这份职业的最为可贵之处。

谈“呼格案”没有勇气纠错,还在法院当法官?

新京报:昨天(注:9月30日)我见到了呼格吉勒图的父母,老俩口说,呼格案能够平反,你是最应该感谢的人之一。当时,是什么促使你积极推动此案再审?

萨仁:这个案子太重要了,人命关天;再者,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案子在中国刑事审判史上、人权保障史上,肯定是件大事,所以一定要推动。

新京报:你将要改判的是你同事曾经判过的案子,这方面压力是不是特别大?

萨仁:面对昔日的同事,面子上确实有点……但作为这么多年的老法官,面对这个案子肯定实事求是,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该怎么提意见怎么提意见。不会说因为是同事判的案子,我就要维持这个案子;或者,也不能因为这个案子社会关注度非常高,不管有没有问题,我就要改判。

新京报:当时有人对你不理解,甚至谩骂?

萨仁:过去合议庭成员甚至亲属有骂过我的,在其他场合碰到时,总会说起这个事。他们说,平时关系都这么好,你不应该这么积极(办案)。他们是有一些误解,我肯定不是为了谁,案子错了能不改吗?何况那是一条人命。

那段时间,照片上呼格的样子总在我的脑海里,通过详细阅卷能感知他当初被审判时的心理变化,从煎熬到绝望。呼格从被抓到执行死刑,非常快,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辩护,他是法治还不健全的牺牲品,非常可惜。

新京报:再审改判,接下来就要问责,你当时想过这个吗?

萨仁:这其中一个法官是我的老同事,有一天,他拿了一瓶酒来找我,说心情不好怎么办?我跟他一人一半喝了。

但是,办案时你还得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这才是法院该做的事。没有勇气纠错,你还能在法院当法官吗?你还算一个审判组织吗?

新京报:这是不是你们复查时,面临的最大压力?

萨仁:这倒不是。当时,我们最主要的精力还是花在案件本身,这种案子可能要经过百年、千年历史的检验。所以,看这个案子最累,压力非常大,复查那一年,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我最初的阅卷报告就写了100页,审理报告也有七八十页。赵志红的卷有一大拉杆箱,但每一本、每一个细节都要看。

新京报:为什么要看赵志红案?

萨仁:它会对你判断呼格案有帮助。比如当时有人说,赵志红是为了延长生命,所以才说呼格案是他做的,以扰乱司法。我要论证这种说法是否存在合理性。

新京报:但是这个案子还是拖了好多年,是不是有很多阻力?

萨仁:有人说,捂一捂,拖一拖,这事就过去了。我觉得,建设法治国家,司法机关只有在依法办案中才能树立威信,才能给公众以信心,有错误你捂着,越拖越被动。谁都可能犯错,纠正了,你接下来做的更好,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新京报:呼格案当年如果由你来审理,结果会怎样?

萨仁: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好不到哪里去。判呼格有罪并非完全没有证据,呼格确实进过女厕,指甲内的血迹与被害人的血型相同,而且绝大部分供述是有罪供述,在赵志红没出现并承认“4.09”案件是其所为之前,不可能把呼格放了。如果留有余地的判,现在仍然是一个错案,也会受到追究。

新京报:那问题出在哪?

萨仁:审判机制的构建出了问题,公、检、法每一环都没有把好关,法院也没法独立地把好关,司法理念比较落后,并未做到真正的独立审判。

▲去年10月31日,呼格吉勒图的母亲手捧儿子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谈从业初衷用法律改变世界,是命中注定的事

新京报:当初怎么想到要当法官的?

萨仁:我是1981年考入北大法律系的,当时对法官这个职业懵懵懂懂,只是觉得它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能够定纷止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实习时是在南京中院,老师对每一个判决内容的执着研究,让人印象深刻,在那儿我感受到法院的活力,更坚定了做法官的信心。

新京报:为何选择回到内蒙古?

萨仁:在北大读完硕士后,最高院决定接收我,但我还是回来了。我本身就是蒙古族,还是希望报效自己的家乡,为自治区的建设做贡献,父母也希望我陪伴在他们身边。在这个地方,有我的一点事业,多多少少能够做一点事情,如果我去最高院或者其他地方,也许我就像水中的一滴、沙中的一粒,没有那么明显。

 新京报:很佩服你的选择。

萨仁:80年代是一个令人精神特别奋进的年代。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我们那时候的大学生比较纯粹,当时每个人都想着为国家做点什么。

新京报:听说你有留在美国的机会,但你还是放弃了?

萨仁:1999年我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我的老师爱德华教授比较欣赏我,希望我能够在美国继续读书或者工作。他说,“你回去之后就会被沙漠埋没了”(大笑)。所以,这些年,我尽量不让“沙漠”埋没我。

新京报:你放弃了那么多,但还是初衷不改。

萨仁:我就是觉得自己在法院能起更大的作用。坚持搞法律,用法律去促进和改变这个世界是我命中注定要做的事。对中国将来的法治前景,我还是期望比较高的,我希望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一点一点推动法治的进程。

新京报:你一直在这样坚持。

萨仁:我要是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很多事情坚持不下来。比如呼格案,参与复查的人很多,像我工作这么细,态度坚决,没有什么反复的,比较少。

▲去年12月15日,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后,父母到他的坟前祭扫。新华社发

原标题:“呼格案”复查法官萨仁:纠正错案曾被领导骂“转着圈地丢人”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