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有的网格化基础上,我市推进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精细化发展,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在全国率先出台网上微政务平台管理办法……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发展机制,我市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搭建了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起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为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优化
问需群众 筑建平安成都
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方向,我市自去年起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社会治理网,成为我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亮点之一。今年,我市将社会组织服务、治安防控等功能“叠加”进每个网格,全面优化了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起无数个平安细胞,筑牢平安成都建设的基础。
随着网格化管理的深入,网格员在社区群众生活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网格员定期巡视,掌握网格内各类情况并及时反馈处理,同时收集社情民意,将矛盾第一时间处理。不少群众已经养成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习惯。为了创建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过渡,我市在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中通过加强规范网格设置、信息平台建设、基础数据录入三项工作,让网格化服务管理网格进一步优化。
“以300-500户为标准,综合考虑小区规模、辖区人口、管辖面积等实际情况,将全市原有网格进行了规范性整合。”市委政法委综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按照“因地制宜、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规范了网格设置。截至目前,全市317个街道(乡镇)、3446个社区(村)划分网格11337个,配备网格员12150人。为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我市通过整合各级各部门网络资源,建立了“网格、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网格化服务管理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四级管理平台,21个区(市)县都已经建立了监管中心,317个街道(乡镇)全部建立了管理中心,3446个社区(村)工作站全部建成,四级管理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同时,为了做好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我市也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人口信息、房屋信息、重点场所、城市管理、网格地图”6类基础信息库,采取网格员实时采录、部门数据导入、适时更新维护等方式,不断充实基础数据信息,促进各部门信息、各区域信息融入网格化信息系统中,实现信息关联、互通共享。
今年,武侯区向全国55家品牌社会组织购买了240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其中约90%是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养老助残、社区文化、青少年服务等。进入武侯区的每个社会组织都与所在区域的网格员建立联系,协同合作。“相当于将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叠加’进每个网格中。”武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以“叠加”进网格的方式进入社区的社会组织实现了快熟悉、快运转。专业社会组织承接更多社区公共服务,能更好满足新时期对所需服务更专业、更细致的要求,促成社区和谐稳定。在助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成华区在网格中实行交警、巡警、民警、刑警、消防“五警联勤”机制,将治安防控网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网融为一体,实现警力向街道、社区和网格下沉,提高了街面和社区院落的见警率。
同时,成都各区(市)县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网格化服务管理进行创新。据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青羊区西御河街道建立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事件处理双向运行流程和群众满意度网上评价制度,都江堰市滨江街道探索社区(院落)综合服务团和市民观察协商团“两团互动”模式,成华区“北改”搬迁9万居民、1万余商户,过程中无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等。
医院专家在社区坐诊
全科医生团队为居民健康护航
“你患的是轻微静脉曲张,通过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就能收到很好的疗效……”上周六上午8点,市二医院普外三科主任医师黄有成再次来到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坐诊,为这里的居民解决社区医院无法处理的问题。记者了解到,这是市二医院首开的“社区延伸门诊”,每周六上午8点至12点,都有专家前来坐诊,龙潭寺片区的居民们不必再为了一些小伤小痛去大医院排队等候,劳累奔波,确实需要转院治疗的,也可以通过市二医院的绿色通道提前预约床位、手术,避免了病情延误。
这只是市卫计委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卫计委一直以服务广大群众健康为宗旨,紧紧围绕‘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刘志刚向记者介绍,例如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托管都江堰市中医医院,短短3个月,便开展了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都江堰市中医医院空白,部分医疗技术难度已经达到三甲医院水平;市二医院托管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与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高新区、金牛区的2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关系,近3年来双向转诊共计4732人次;市三医院托管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阿坝州林业医院和蒲江县人民医院,通过医联体建设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纵深贯通,使蒲江县实现了90%以上的县域内就诊率等。通过托管、举办、医疗联盟、专科联盟四种模式推进医联体建设,把诊疗技术和管理理念手把手、心贴心地传授给基层医院,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能力,促进县域内医疗机构建立起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质控管理模式,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日前,青羊区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宽巷子团队队长罗茜突然接到住在支矶石街20号的俞婆婆来电,“小罗,我觉得腹部有点不舒服,你过来看看吧。”考虑到俞婆婆已是79岁高龄,罗茜立即动身去往俞婆婆家中。经过初步检查,俞婆婆可能患上了子宫脱垂,在罗茜的帮助下,很快就在专科医院进行了治疗。“现在俞婆婆身体好多了,我们团队遇到这样的老年人很多,大部分都患有常见的慢性病,我们每天都会派人去到他们家中探望,避免延误病情。”罗茜向记者说道。
“目前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共计3284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4个、村卫生站279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4个。”据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贾勇介绍,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完成了《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团队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培训,大部分区(市)县已完成2015年度上半年考核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共建立了全科医生团队2429个,累计签约178万余户,签约率达34.74%。
记者了解到,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方面,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益性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已完成设施设备提档升级。配备直接数字影像设备(DR)159台、救护车141辆、中医设备464台和全科医生服务包1978个、彩超33台,并已全部投入使用。同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省级规范化建设达标率分别达80%、6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85%以上,居民对于乡镇卫生院的满意度大大提高,首选卫生院就诊的意愿明显增强,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逐步提高,基本实现了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本报记者 王虹 王静宇 摄影 杨永赤
原标题:激发社会活力 让群众的幸福感“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