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锻造品质邛崃 “四改六治理”推动城市管理转型升级

2015-11-11 10:14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马路两旁大气、美观的路灯依次排开;深红色的百日草、粉红色的小海棠,使绿化节点的色彩更加缤纷;统一设置交通信号灯、道路指示牌、车道隔离栏等使道路风貌协调统一……汽车驶过邛崃市凤凰大道,车窗外美丽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南河之滨,河滨公园已对外开放,乔木、灌木、鲜花相间的绿化带生机勃勃,跳舞、健身、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与在建中的运动休闲公园和儿童森林公园,将形成6公里的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河滨景观带。

城乡环境,既是生活环境,也是发展环境,抓城乡环境整治,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福祉。从城市管理的机制创新,到市政设施的完善提升;从城市绿化景观的设计打造,再到广告店招的提档升级……如今,千年古城进入城市管理新常态,正焕发新的面貌与活力。

改变硬环境,提升软实力。今年以来,按照建设成都区域中心城市为定位,邛崃市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将“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工作与灾后重建、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社会民生等统筹结合,加力加劲作为,推动城市管理转型升级,城乡面貌和生态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有力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

如何实现长效管理?

完善城乡环境治理体制

大城市,细管理,提升城市品质,是“四改六治理”的核心。然而改造和治理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让治理的成果成为城市运转的一种常态,关键还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治理管理体制。真正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全社会参与环境治理机制。”邛崃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完善以市级部门为指导监管主体,镇乡政府为责任主体,社区(村)为日常管理自治主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使其成为邛崃市探索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有益尝试。

为此,除按成都市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项行动小组外,邛崃市还结合该市实际成立了统筹协调、资金保障、宣传教育、督促考核4个小组,强化组织保障。同时,强化资金保障,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为辅加大投入,今年仅投入市容市貌治理的财政资金就达1.5亿以上。

部门协同方面,建立了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城市管理成员单位每月召开联席会,安排部署城市管理重大工作部署,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我们还将加大监督考核,强化城管局、建设局、交运局、水务局等多个牵头部门切实履职尽责。”

各镇乡计划参照羊安模式,设立机构,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社区(村)则通过指导、督促业委会、院落管理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开展‘星级院落’评选等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如何实现“民之所呼,政之所向”?

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四改六治理”被视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体现着一座城市“民之所呼、政之所向”的为民意识。因此,是否以民生问题为导向,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是“四改六治理”工作能否显实效的前提。

在全面推进“四改六治理”的工作进程中,邛崃市始终将民生问题和群众意见放在高位,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开展整治工作,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我们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广泛调动群众支持参与‘四改六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在老旧院落改造中,邛崃市向符合改造条件的院落居民征求意见,90%以上的居民同意后方可启动改造;成立院落自治组织,改造方案的设计、施工企业的确定等都由院落居民做主。

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成立了群众自治改造委员会,代表改造区域内的全体群众,积极参与到棚户区改造各项工作中,成为改造工作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宣传者,同时,组建婆婆宣传队、自治劝导组,全天候地进行政策宣讲、耐心劝导,形成棚户区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发动的局面。

截至目前,邛崃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召开"坝坝会"等各类会议1484次,组织群众性宣传活动370次,发放宣传资料(手册)26万份,强力宣传造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改造故事

垃圾场变生态停车场

“城中村”改造解难题

“太好了,这块空地以前堆放建渣,邛陶路又是美食一条街,经常有垃圾被堆在这,环境十分糟,一到夏天经常臭气熏人。”日前,家住邛陶路华夏名苑的张先生发现小区旁堆放建渣场摇身变成一个停车场,十分惊喜。“我们本来就是老小区,车位紧张。停车场既解决了环境脏乱问题,又缓解了路边停车的问题,真是一举两得。”

据悉,这块用于建设临时生态停车场的土地位于临邛镇黄坝村,占地4亩,原本规划建设市政道路,后因规划有变,成为闲置地块,垃圾成堆、荒草遍地。“我们8月份启动建设,预算投入48万元,对其进行改建,建成85个车位,可方便周边小区居民及到邛陶路就餐市民停车。”邛崃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邛崃市,像邛陶路旁这样属于城中村闲置地块的还有不少,如今它们都正在或已经悄然变化。蜚虹小区北侧金三角正在进行绿化健身广场建设;北部片区2、3号地正在进行临时农贸市场建设;高宇上品公馆东侧道路口完成绿化遮挡……“年初,邛崃就对全市城中村地块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统计在册, 确定了7条主要沿线54个点位为零星收储地块,用于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该负责人介绍,其中,城管局投资360万元,负责19个“城中村”闲置地块改造。怎么改造,则是根据周边基础设施、公建配套实际情况与居民需求,因地制宜而定。

除了“城中村”闲置零星地块改造,邛崃市还对重要节点、具有开发价值、具备实施条件的地块,强化项目包装,通过引进社会资金采用拆旧建新方式,加快推进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年初,邛崃市确定了对城北片区九义校北侧地块等10个城中村地块进行改造。涉及改造房屋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户数624户,人员2065人,整理土地996亩。力争利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明确了2015年、2016年、2017年实施计划,并制定了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

“目前,已完成滨水新城区观澜国际西侧、河滨路北侧地块,城北片区九义校北侧地块的征地拆迁、人员安置以及土地整理工作。”邛崃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滨水新城区观澜国际西侧、河滨路北侧地块将建起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城北片区九义校北侧地块则规划为中小学用地。

治理故事

昔日尴尬地 今朝洁净美

偏远山村张店村的美丽蜕变

曲径通幽的乡村道路、郁郁葱葱的树林竹海、整洁干净的农家小院……走进张店村,村舍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外墙统一刷成了白色,道路两旁的围栏齐整而又充满古韵……很难想象,这个村子一年前还是交通不便、道路泥泞、杂草丛生、粪污遍地。

张店村位于道佐、平落、火井三地交界处,是道佐乡海拔最高,最偏远的村之一。这个村子一年来经历了什么样的改变才实现凤凰涅槃,变身美丽乡村?

环境卫生整治之初,村两委干部带头,发动群众140余人开展集中整治,共规范杂物乱堆乱放30余处、清除陈年积存垃圾200余方、清除牛皮癣68余处。“为进一步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彻底改善垃圾乱扔、粪污乱排、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我们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农村垃圾收运模式,在全村修建设置垃圾池、箱(桶)30余个,配备保洁员6人,负责全村218户生活垃圾收集和日常保洁。”村支书王茂文介绍。

在张店村村口有一面墙,上面贴着“三美”村容整治、院落整洁评比栏,户主与评比结果依次罗列,优秀的会得到一面小红旗。“我们每季度以组为单位召开一次卫生检查评比会,对评比结果进行公示,对优秀小组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王茂文说,村里通过召开座谈会、“坝坝会”、村广播等形式对“百村容貌”整治工作广泛宣传,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分别达98%、91.1%,实现了“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转变。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古朴的村庄,山清水秀,环境越来越美,让常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寻着“乡愁”找到了回家的“路”。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店村8组村民李天艳有一笔“幸福账”、“经济账”,“以前常年在外地打工,家中子女和父母无人照顾,开展百村整治后,环境更加优美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我们就想回家乡利用自家小院办个农家乐,既有了经济收入,又能解决赡养父母和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的问题。”

同时,为给张店村村民架起“幸福之路”,邛崃市利用百村容貌整治契机,整合灾后重建、扶贫帮扶、百村整治等多项资金,投入300余万元建成组通水泥路、户通硬化路1万余米;投入资金60万元实施3处饮水工程建设,解决6个组、101户群众饮水问题。“下雨天出门不怕了,吃水方便了,这在以前简直想都不敢想。”70多岁的张大爷谈起这一年村里的变化时不禁喜笑颜开。易奉洪 本报记者 李颖 图片由邛崃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易奉洪 本报记者 李颖 图片由邛崃市城管局提供

原标题:锻造品质邛崃 “四改六治理”推动城市管理转型升级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