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的郭坝小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发展瓶颈:
6大问题最突出 协调机制是关键
邛崃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一是该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文化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三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四是文化活动档次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五是文化高端人才匮乏;六是文化与旅游业结合不够紧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够明显。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关键在于资源整合,如何统筹协调文化、广新、教育、体育、卫生等诸多部门,达到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的目的?据了解,目前成都市正在筹备成立“成都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协调组由文广新、宣传、教育、科技、财政、人社、体育等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组成。
从全国来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尚在试点探索阶段,在阵地面积、设施设备、服务功能等各方面,国家也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都市的大多数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目前已实现综合利用并提供多元服务,但也普遍存在管理多头、职责不分的现象,影响了阵地效能的发挥。综合成都市社科院连日来对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情况的调研,有关专家提出,应建立管理统一、分工明确、队伍稳定、资金整合、方便高效的工作模式,培养和吸纳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配以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形成长效管理。
邛崃市在夹关镇郭坝小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中,充分结合“4 20”灾后恢复重建和土地整理,统筹小区综合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发挥中心综合集成效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为小区群众提供多维多元多样的均等化“文化供给”服务。
一是集成“综合性”服务功能。中心除配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外,还整合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农技推广、卫生计生、民政社保等10余个部门涉及的公共服务功能,突显了文化服务中心的综合性,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是设立“一站式”办事窗口。统筹劳动就业、居家养老、人口计生、社区教育、治安安全、救助帮扶等31余项公共服务管理项目79个,在中心设立了“一站式”办事窗口,让群众在中心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还可便捷地办理其他社会事务,大大增强了中心的便利性。中心启用以来,已累计为群众办理社会服务事项约860余件。
三是打造“多样化”展示平台。打破传统单一的文化展示内容,推进中心向多样化业态展示延伸。中心除设置有多能室、文化广场、健身“1+2”设施、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广播室、文化宣传栏等专门的文化和民俗展示外,还创造性地设置了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形象展示、经营服务项目宣传、农产品推销等特色展示区,建立了“菜易通”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为社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购销体验。
四是开展“常态化”文体活动。中心启用以来,先后开展大中型文化活动6场、小型广场文化活动13场、全民健身活动10次、“百姓故事会”4场,组织农村适用技术培训6期,播放公益电影15场,开展文艺培训5期;组建30余人的山歌队1支,整理创作了夹关山歌《阿哥阿妹肩并肩》,改编创作了灾后重建版“小苹果”《你是我的新家园》,编排了《龙狮献瑞》等特色文艺节目,推动小区文化活动常态化,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小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是确保“多元化”经费投入。发挥统筹办的牵头作用、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和镇乡人民政府的主体作用,整合扶贫开发、乡村建设、文化体育、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专项资金,确保相关资源和专项资金下沉到底,同时发挥专项资金的“撬动效应”,带动长德集团、花秋茶业等社会资金持续投入小区公共服务建设,“多元化”保障中心运行经费投入。
六是完善“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运行管理制度,安装信息化监管系统。配备公共文化服务人员4名,从夹关镇政府抽调社会事务服务管理人员5名,从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人员中物色社会志愿者13名,专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岗位。主动听取小区居民意见建议,保障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使社情民意成为社区决策的重要参考。将小区财务、人事、资产管理等20多项事务纳入区务公开目录,及时向社会公示有关情况,接受监督,让小区党务、区务在阳光下运行。同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小区管理和服务,提高小区综合服务专业化水平。
对策建议:
加强监督机制加大投入
面对邛崃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专家建议: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落实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纳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督查制度,加强对实施文化建设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指导、协调和督办,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应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一是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体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占到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二是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是落实公益性文化艺术赞助和捐赠的税收制度,通过财税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文化主管部门应面向社会,积极采取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运作重点艺术项目。
(三)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意产业人才。
二是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在职人员自学成才。充分利用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分期分批培训全市文化业务骨干。
三是建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逐步实施基层文化单位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公共文化单位持证上岗制度。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与动力。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良好体制环境。
(五)强化服务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切实把服务作为文化行政部门履行职责、行使职能的起点,通过更新行政理念,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