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小心“微信扫码赠小礼品”背后的隐私风险

2015-12-08 20:14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廖雅莉   责任编辑: 马兰

昨天,市民于先生一家逛商场,好多商家在进行营销活动,“扫一下我们的二维码关注公共账号,就有小礼品赠送。”于先生关注了几个商家并按要求注册成为会员,也领到了小礼品。但是他在心中也有疑问:商家为什么会白送礼物?注册时填的个人手机号、家庭住址甚至身份证号等信息,会不会被泄露?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商家通过微信进行营销已经非常普遍,最常见的就是扫码送礼品,吸引消费者关注商家公共账号并注册成为会员,定期推送产品、活动信息等。在本市文化中心附近的一家商场内记者看到,这里因为有很多儿童前来消费,聚集了很多的教育、培训、服饰、餐饮等商家,他们大多通过各式各样的海报、横幅和小礼品吸引消费者关注。记者扫码关注了其中一个商家,并按要求注册为会员,填写的信息包括个人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等。注册成功后,商家给了一个毛绒玩具作为礼品。记者了解到,有些商家要求更为复杂,不仅要注册会员,还要拍下活动现场照片、本人拿着礼品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有的甚至要求一定数量的朋友转发。有些商家在注册会员时候还需要填身份证号、工作单位、月收入等更详细的信息,有的还要完成简单的问卷调查。

市民赵女士说:“后来发现商家推送的信息对我没什么用,就取消关注了,我身边也有很多同事和我一样,只是为礼品而临时关注,这种营销模式的效果很难说。”

采访中,也有一些市民不为“礼品”所动。王小姐就是这样的例子:“我几张银行卡都绑定在微信上,感觉扫二维码太不安全,万一是骗子呢,泄露了我的重要信息怎么办?”她认为就算没有银行卡被盗用风险,但是手机号散布出去,经常接一大堆推销或者骚扰电话,也会很烦恼。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一年来,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

业内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盲目地被小礼品吸引而放松警惕。在扫码关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切勿轻易泄露,特别是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

原标题:别贪小便宜!小心“微信扫码赠小礼品”背后的隐私风险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