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有为 成都迈上科学发展新征程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
这是一份指引成都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这是一张勾勒成都未来五年发展的路线图。
12月4日,金牛宾馆,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胜利闭幕。全会一致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被确定为成都“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 。
雄壮的国际歌久久回荡,宏伟的“十三五”蓝图催人奋进。1400万成都人民将与这座城市一起砥砺前行。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之后,科学谋划“十三五”,这是一场“接力跑”。
承上启下,传承创新。成都全面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对标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一次“争先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时期。于成都,“十三五”时期是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更是全市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的攻坚期。
《建议》诞生的过程,既是一次对成都市情再认识,也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再明确的过程。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将保持稳定。
立足全国,中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和发展潜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创新、结构调整等积极因素不断累积,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纵观西部,立足巨大回旋余地和强大后发优势,以四川等省市为引领,将加快追赶跨越步伐,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位置。
审视自身,成都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已历史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双过万”。在这里,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中德、中法等国际合作园区纷纷落户,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跃升。
谋定而后动。市委及早谋划,从今年3月开始,《建议》的起草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
市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建议》起草指明了方向。
围绕“天府新区建设、做强产业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社会治理”五个方面确定的28个调研课题全面启动,有关市领导牵头分专题开展调研,形成28个高质量调研成果,为《建议》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议》基本成型后,起草小组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并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共征求到各类意见和建议320条,吸收采纳131条。
数月来,《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修改,50多个版本的修改稿在起草小组办公室码得老高……
11月27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形成了提交全会审议的《建议》稿。
一场场深入讨论、一次次征求意见、一遍遍修改文稿……在完善《建议》的过程中,全市上下思想不断统一,共识不断凝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常态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
《建议》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考虑“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坚持从国际格局、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高度谋划成都未来五年着力方位,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谋篇布局、贯穿始终,把中央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转化为成都实践,引领和推动“十三五”发展,确保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得了地、生得了根。
创新发展直指我市发展动力问题,既是成都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依托城市的使命要求,也是驱动“十三五”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协调发展直指我市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破解我市城乡和城市两个“二元结构”的必然之举;绿色发展直指我市发展可持续问题,既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之计,也是建设宜人成都的现实之需;开放发展直指我市发展格局问题,既是倒逼改革创新的外在动力,也是广泛汇聚资源要素、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途径;共享发展直指我市发展包容性问题,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也是凝聚民心民智、夯实执政根基的根本之策。
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市面临的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建议》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辩证统一,既勾勒蓝图又绘制“施工图”,使各项任务和举措都紧扣成都实际,具有浓浓的“成都味”。
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着眼于“民生改善”,是成都“十三五”必须实现的首要目标。
列席市委全会,蒲江县大兴镇米锅村支部书记吴雪芳用“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来概括村里乡亲们的生活,米锅村这些年变化有多大,村民最有发言权。“随着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收益揣进了村民的腰包,笑容挂在了村民的脸上。”吴雪芳如是说。
“北城改造的第五年,总投资将达到2400亿元,预计会超额完成任务。”市建委主任张樵的一组数据让大家对宜人城北更加期待。“完成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20元,同比增长16.03%。”精准扶贫、农民增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市农委主任许兴国的笔记本中有了清晰的思路。
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主要着眼于“经济发展”,是成都“十三五”必须实现的关键目标。
作为全省首位城市和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有责任、有条件提前实现中央和省委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并为保障就业、强化公共服务夯实经济基础。“今后五年成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3倍以上,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以上。”
“‘三倍’这个目标定得非常合适,需要踮踮脚、跳一下,才能够得到。”对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三倍以上”目标设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范晓宏算了一笔账,2014年我市GDP总量迈上万亿台阶,达到10056.6亿元,根据测算,到2020年达到2010年的三倍以上,就是16500亿左右,也就是说今后几年我市GDP总量每年要增加1000亿元左右。“目标很合适,达成目标既不会轻而易举,也不是好高骛远。”范晓宏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常态下破解要素瓶颈、提升发展质效的关键驱动和根本支撑。创新改革不仅有助于我市突破发展瓶颈、厚植发展优势,对支撑引领成都未来发展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而作为全省首位城市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依托城市,成都理应在全省全面创新改革中干得最主动、走在最前列。
《建议》把全面创新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进行强调,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五年为期,成都发展新动力率先形成、产业新优势率先形成、“双创”新生态率先形成、人才新高地率先形成、开放新格局率先形成。在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看来,增强创新创业动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直指成都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转化”梗阻,从城市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层面,“两条通道”正是成都科技创新融入经济主阵地的破题之口。
顺应时势、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接力奋进。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成都必将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王伶雅
原标题:奋发有为 成都迈上科学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