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宜化集团总部大厅,充满意味的“根深叶茂”四字高悬其上。记者刘亚丹摄
将自营白酒和红酒等产品纳入集团创收体系,是上市公司湖北宜化在主业低迷下的多元化策略,不过,此举已遭到各界的强烈批评。
酒业寒冬之下,湖北宜化集团旗下金沙回沙酒的销量实现8年37倍增长,成为行业黑马。这背后,宜化集团的内部员工销售模式功不可没。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一再被宜化集团高层津津乐道的营销策略,却被演绎成用酒抵发员工工资,甚至冲抵供应商账款等另类方式,让许多宜化员工、采购商及供应商敢怒不敢言。
12月8日,一位宜化采购商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跟宜化做生意必须买宜化的酒,这在当地是公开的秘密”。
上述所指的酒,包括湖北宜化母公司宜化集团先后收购的贵州金沙回沙酒、大关酒、河南豫缘春酒和拉亚红酒。
一份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宜化金沙回沙酒业集团年销25.6亿元,通过宜化集团内部渠道销售的就超过4亿元。除了强制供应商、采购商买酒,湖北宜化还曾用酒发员工工资。
不过,宜化集团否认以上说法。12月11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湖北宜化位于宜昌西陵区沿江大道52号的总部大楼,该集团办公室人士陈新武向记者回应:“这些都是误会,我们接到过类似反映,查清后,发现只是供应商的误会。我们员工可以自愿利用私人渠道卖酒,这是鼓励员工额外创收,全属自愿,绝不可能出现强制购买。”
买酒成做生意前置条件
12月8日,在湖北宜昌城区的一家咖啡厅,宜化采购商徐明(化名)对长江商报记者透露,多年来,宜化集团一直将酒“强制”售卖给供应商、采购商。
“比如说,采购一吨货,货值3000元,有关方面只收2900元,其余100元为酒款,一车30吨货,就有3000元的酒款,而且这个酒款须先汇至一个第三方账户,再由其账户转到宜化账户上。”
相较于众多合作伙伴,徐明透露,“宜化内部更喜欢懂这种规则的生意伙伴”。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潜规则”不仅在当地被人熟知,在全国各地的子公司也较为盛行。此外,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宜化在财务和账户上处理得比较聪明,会尽量把账做平。
作为国内首家从事酒类生产与销售的农资企业,宜化集团成功跨界卖酒一直备受褒扬。
据了解,宜化集团拥有员工6万人,大大小小的供应商无以计算,这无疑被宜化集团看做是一个可以自我消化酒类产品的巨大“富矿”。
宜化集团金沙回沙酒业董事长董兵不止一次称赞宜化集团将酒和化肥混合的销售体系,称集团内部的员工销售是酒业销售的“游击队”。
然而,在不少员工眼中,这所谓的员工售酒福利,却另有面目。
12月11日,一位在宜化集团旗下化工厂上过班的老员工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你不买酒,货款就慢慢拖,反正就是拿不到钱。”
据他描述,曾有很多煤老板因此拿不到钱,宜化当地的小供应商更是敢怒不敢言,“一般与宜化有长期业务往来的都不敢得罪宜化”。
更有知情人向记者透露,供应商或采购商在宜化内部购买的酒还可以5折回流。有一家公司承接宜化集团下属公司的工程,工程款300万元,结款240万元,另外60万元以酒产品冲抵,不过这价值60万元的酒可以30万元现金再回购,也就是说一去一来之间,无故折损30万元。
事实上,湖北宜化不仅用酒“对付”私营供应商,甚至对某些大公司也一样欠债不还。
此前,某国内不愿意透露名称的上市公司曾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宜化集团作为该公司主要客户,却长期欠款,催款不回,最后导致该公司只能以坏账处理,以致该公司当年(2013年)出现高坏账率。长江商报记者从该公司2015年中报获悉,双方已经解除交易关系。
除了向供应商、采购商强制卖酒,公司员工也是宜化的售酒对象。上述徐先生和多名内部员工皆向记者证实,宜化集团曾经用酒抵发员工工资,比如发60%工资,发40%的酒。
同时,湖北宜化集团强制旗下公司员工售酒,且分配任务亦是公开的秘密。
12月9日,长江商报记者接触到一位已从宜化集团退休的老职工李从荣(化名),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他屡次向记者表达无奈,他的家里还有子女在集团内部上班,他称,“我儿子是4000元的任务,工资只有四五千,不卖就自己掏钱买。我的子女们好像被掐着脖子走,不卖又不行”。
而宜化集团负责酒业的公司颇为神秘,长江商报记者根据宜化总部员工所描述的地址到猇亭宜昌长江大桥处找寻,一直未找到其办公场所,而据大桥附近居民表示从未听说,当地也无负责宜化酒业的公司。
原标题:湖北宜化“以酒代薪”调查:用酒抵发工资 员工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