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一年过去,《通知》里提出的35项改革事项中,由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复制推广的29项改革事项,成都已完成27项,另由地方政府借鉴推广6项,成都正加快推进,力争用1至2年在全国率先完成。
此前,在刚刚结束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争创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这意味着,凭借扎实的改革措施和探索精神,在争取内陆首个自贸区方面,成都已经走在西部前列。
学习上海经验
今年9月,成都旅众通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强说,他8月31日就准备好了资料,在工商窗口进行了预审,9月1日上午9时提交资料后,1小时左右就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非常快,很方便。”
“方便”的背后是成都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都市工商局副局长熊超介绍,今年9月1日,成都发出了首张西部地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商营业执照。随着“一窗式”受理以及放宽注册资本等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成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各项改革叠加效应逐渐显现。
“成都在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时,并非简单地走跟随战略,”对于“复制推广”四个字,成都市商务委副主任张金泉如是理解,“而是要根据内陆城市的特色,高标准对标国际贸易新规则。”
例如,与商事改革配套进行的,是成都探索建立投资管理、税收征管和“备案+核准”的外资管理模式,放宽外商投资商贸物流、会计审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和一般性制造业的准入限制。通过开通网上办税服务厅,在线向纳税人提供33项申报纳税服务、5项自助查询服务和4项辅助服务,纳税人涉税事项实现了全程网上办理。
截至2015年11月,成都共推广了“保税货物区间结转”“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8项简化通关措施。通过保税货物区间结转改革,英特尔公司大连、成都工厂单票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减少6小时,运输时间缩短至1天……据海关方面统计,改革后通关时间平均缩短70%以上。
通过在全市范围全面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经验,成都的营商环境不断向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迈进,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国务院提出的35项改革事项中,由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复制推广的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海关特殊监管区制度创新、检验检疫制度创新等领域的29项改革事项,成都市已完成27项。
而剩下的金融领域关于“个人其他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和“允许设立外商投资资信调查公司”2项改革,将按照国家相关部委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另由地方政府借鉴推广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等6项改革事项,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力争用1至2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完成。
改革新地标
尽管过去一周年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成都深化改革的脚步没有停止。12月10日,在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有关负责人透露,当前,成都正在对标上海自贸区经验,探索成都改革升级版,已向国务院上报了争取建设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
成都表示,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复制推广更多自贸区成功经验在成都落地生根,使成都始终站在中西部地区深化改革开放的最前列,争取承担更多国家先行先试任务,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分工,努力成为中西部内陆地区“改革的挖掘机和开放的破冰船”。
“成都还要在更广的经济领域扩大经济开放度,通过扩大开放来倒逼现有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张金泉进一步阐述。如何来改革?就是依靠开放倒逼改革。“自贸区战略就是通过开放来倒逼改革。扩大开放后,原有的一些监管方式不行了,新的手段和方式就会产生。”他表示,扩大开放和风险防控两方面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也将在“放、管、服”这三个字上做文章。
按照官方规划,成都将从三个方面入手继续探索改革的具体路径:一是继续抓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完善;二是继续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服务中心;三是继续推动部门间互联互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在成都看来,改革开放是伟大长征,对内陆城市而言尤其如此。 把中国经济放在全球格局上看,成都一个点,全国一个局,全球是方向。因此,在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成都接下来还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动成都更好发展 。
(原载《经济观察报》12月21日5版,有删节)
原标题:改革新地标:成都冲刺内陆首个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