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声音
为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供承载基础
“成都市城乡建设工作始终围绕‘优化提升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做文章,着力统筹谋划市域空间、功能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合理布局,为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供承载基础。而这一切,最终的受惠者是市民。”四川省建设厅及发改委专家库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熊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熊易华表示,成都一直在持续地实施环城生态区建设,打造城市绿环;同时构建环城生态区、城市公园、社区绿地、健康绿道串联的城乡公园绿地系统,初步实现了城市公园及街头绿地均衡布局。成都还以水库湿地等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成都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更加生态的城市。
同时,卫星城建设也在科学地推动中。成都市正在着力构建8个卫星城与中心城的半小时交通圈,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区域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旧城改造,逐步实现卫星城与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中心城区,为减压城市交通拥堵的轨道交通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轨道交通所带来的便捷已经为广大市民所认知,大家都欢迎有更多的地铁线路可以选择。”熊易华说。
市民声音
地铁拉近了家和中心城区的距离
“这下子进城太方便了!”地铁1号线南延线的开通,让市民大呼“安逸”。而4号线的开通,也是如此。“4号线的开通,让我改变了上下班方式。以前都是开车上下班,现在坐地铁,从世纪城坐1号线到骡马市转4号线,直接坐到二医院站,就在单位门口下车,全程只要33分钟,又快又方便,环保还省钱。”这是市民毛先生的感受。与毛先生有同感的市民还有很多,家住非遗博览园附近的张阿姨说,以前朋友们串门都不喜欢到她家,因为她家太远,交通不便;现在坐地铁,就算从城内出发,半小时就能到,“地铁拉近了我家和中心城区的距离。”
“假如没有‘北改’,企业肯定不会有现在那么好的发展环境,也不会有那么快的发展速度。”说这话的是成都市旭尧投资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刘波。据他介绍,乘着“北改”的东风,厂区搬到了产业园区,现在的面积是老厂区的3倍多,“厂房很现代化,我们也乘势把机械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实现了生产线的提档升级。”而原来的厂区旧址上,进行了房地产开发,新的商品房已经矗立。
重点项目点击
4号线一期通车
“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开始载客运营!”2015年12月26日上午9点06分,随着成都地铁公司负责人一声令下,地铁4号线一期首发车——“青创号”创新创业主题列车鸣笛,在非遗博览园站载客投入试运营。
4号线西起非遗博览园站,东止万年场站,设16座车站及1座车辆段,其中5座车站为换乘站,是成都地铁东、西方向骨干线,也是连接温江组团和城东区域的重要纽带。开通当日,市民纷纷点赞——“现在好了,一趟走拢市中心,而且只要半小时不到!”家住非遗博览园附近的张阿姨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对记者说。“我试了一下,从文化宫坐到二医院,不到15分钟,真的是太快了!”市民成先生感叹。
红星路综合整治
2015年9月18日,我市南北向城市主干道红星路启动综合整治工程主体施工。此次进行改造的路段全长约8公里,北起二环路刃具立交,南至二环路科华路口,红线宽度40米。
8公里路段将通过综合整治这一“大手术”,实现交通功能提升与景观风貌改善。改造后的红星路南二环至北二环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同时,改造后全线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公交港湾站;优化公交车站的位置,尽量靠近轨道交通车站、BRT车站,确保公共交通无缝换乘。此次整治还同步打造了13个景观节点。
“北改”全面加快
2015年5月,新都区三河大道建成通车,该道路是我市“北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
互通互联,互通外联,去年“北改”重要骨干路网建设全速推进,区域规划的16横12纵骨干路网已基本形成。城市更新,群众受惠,原曹家巷棚户区,选择异地安置的居民已住进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原址上目前正在建设成都内环最大综合体项目;17个棚改项目、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13个自主改造项目、6个片区改造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本报记者 袁弘
原标题:提升的,还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