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有条件、有基础

2016-01-16 07:52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高端访谈

“国际化大都市说起来非常简单,内涵却非常丰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肖金成认为,就城市本身来说,国际大都市规模比较大、经济富裕、产业基础雄厚、服务业发达。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不仅城市规模要足够大,还要有国际性的影响力。肖金成认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产品要能够销售到全世界,如果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只是销售到城市周边,就不能称为国际化大都市,而只能算是区域性特大城市(大都市);二是,国际化大都市要有相当数量的国际性大企业,通过跨国公司雄厚的实力,在海外加快布局,设立分支机构等;三是,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外资机构入驻,不仅包括跨国公司在本地区的办事机构,还包括设立地区总部等。同时,国际航空航线、经常性的国际交流也不可或缺。

具体到成都,肖金成认为,“成都是有条件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他指出,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气候条件非常优越,土地发展空间很大,农产品也比较丰富,城市群比较密集,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

就目前而言,成都的跨国公司及地区性总部数量还不够。肖金成建议,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另一方面引进来,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本地区设立总部,或者是设立办事处。“总之,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有条件、有基础,也有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趋势。”

专家见解

省社科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张鸣鸣

“共建共享”保证城市有机体持续健康发展

省社科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张鸣鸣认为,成都在人口的集聚上已经具备国际大都市的特点。成都,有着1000多万人口,包含本地的城乡居民,以及大量外来人口。怎么打破户籍的限制,让外来人口、农民、市民一起参与城市的发展,更好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这对于一个城市有机体持续健康发展是特别重要的。以“共建共享”原则凝聚城市主体,就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从技术上完成了我们一个城市神经系统的架构,但是如果要激活城市的禀赋和活力,还要引入更强大的力量去打通任督二脉。”张鸣鸣表示,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充分激发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城市的治理和更新。这方面应该说成都是比较有经验的,比如说“北改”中的曹家巷。未来要进一步在“共建共享”这方面充分发育,让各个方面的社会力量,都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来。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

城市发展应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

“国际化大都市一定是高品质的,因此‘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中的‘高标准’很关键。”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表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更重要的就是质量。在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更加注重城市化的质量。成都提出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遵循。

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姚毅也表示,“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高度遵循。目前国际化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软实力,更加强调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的宜居程度。“四态合一”跟现在发达国家国际化城市建设的趋势高度吻合。而“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布局能优化城市空间,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布局,跟城市空间演化规律是完全一致的。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也符合工业化发展规律——工业化初期,可以通过要素的规模效应来实现城市的发展,但是在工业化后期,劳动力低端要素贡献的动力就不足了,应该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时候就要通过创新来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本报记者 刘飞 实习记者 冯觅

原标题: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有条件、有基础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