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瞄准供给侧改革 成都全面发力

2016-03-03 07:42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成都本土拥有磁悬浮研究技术的优势,是否在成都开设磁悬浮,如何选择线路?目前已经进入专业论证阶段。”

2月25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成都市建委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去年12月,中国首条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和管理的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在高速测试中跑出了103千米的时速。而这条线路的核心技术,就是由西南交大提供的。

不只是磁悬浮技术,在“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高端,找准市场需求,从生产端入手,推进供给侧改革,走出了一条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子。

面对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同样需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这一重要目标,成都将怎样瞄准,又如何发力?

去产能 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淘汰落后,提升低端,突破高端

车身蓝白相间,绿色的玻璃窗上贴着“特点优势:装备质量轻、铝合金车身、轮边电机四驱、低地台宽通道……”的字条。走进位于成都经开区的联腾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辆公交车。

乍看这辆公交车的外观与普通公交车无异,但“内在”却不尽相同。“这是第三代电动公交车的样车,与传统公交车相比,车身更轻、充电时间更短、续航里程更长,而且价格还便宜。”公司董事长史迪新笑着说道。

“企业成立之初便瞄准电动车发展的三大瓶颈进行攻坚,用颠覆性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史迪新介绍,这家2012年才成立的企业,员工中半数人员为科研人员。

新能源产业正是成都发展高端产业的重要选择,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2016年1月6日上午,总投资超70亿元的12个高端制造业项目在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集中开工。微芯药业、华昊中天药业依米康环境科技、锐思环保、爱乐达航空、久远新方向智能……这些都属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型,均为成都高新区力推的支柱产业。

淘汰落后、提升低端、突破高端,这是当前成都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成都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周灵表示,去产能,一方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

在淘汰落后方面,成都已经整体退出采煤行业和烟花爆竹行业;在关停落后产能的同时,成都提高了各产业的“门槛”:例如成都市不再审批钢铁、水泥、焦炭、有色冶炼等高污染项目及燃煤电厂;对全市小钢铁企业也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

不过,成都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去产能并不是简单地关闭或者停工企业,传统企业不一定都需要去产能。比如食品,成都就有发展得很好的企业和项目。针对一些传统产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这种改造或者创新,让企业重新焕发新生。

去库存 化解房地产库存

发展租赁市场,推动户籍改革

2月19日下午,一条财政部调减房地产契税、营业税的消息,让正准备买第二套房的成都市民刘先生着实激动了一把。调减后,刘先生准备购买的第二套房,按照目前房价来算,可以少缴纳契税1.2万元。

此前,成都首套房契税征收税率为:90平方米以下征收1%,90—144平方米征收1.5%,144平方米以上征收3%。新政实施后,首套房面积在144平方米以下的,缴纳的契税与调整前没有变化。只有144平方米以上的,可以享受减半的优惠。比如一套面积为150平方米总价在150万元的房子,调整前需缴纳契税4.5万元,而调整后只需缴纳2.25万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库存是十分受关注的一个方面。针对这个问题,记者了解到,成都将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快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积极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其中包括: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

“市内的棚户区改造、农民工进城买房,短期内都有利于成都房地产库存压力的缓解。”这位负责人表示,成都还将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推进公租房货币化,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成都市就开始施行居住证制度。随后在2014年11月,四川省出台《四川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成都就建立了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制定统一的居住证积分入户标准,达到积分入户标准的外地来蓉人员可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将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享有与成都市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的实施加快了农民工市民化,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从而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

去杠杆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探索民间资金有序进入实体

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里,企业人员正在成都高新区“一窗式”服务导办窗口领取执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创新发展的引领区,成都高新区2015年推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改革,特别是融资服务体系的大胆创新,有力支撑了创新创业,提升了区域的创新创业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事实上,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成都高新区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包括探索建立第三方平台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和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金融国际化改革等。

截至去年底,成都高新区已帮助3000余家区内企业获得担保贷款近130亿元,发放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资金1.62亿元,有效缓解了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有力助推了区内企业创新创业、做大做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也是重点,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还不够。”成都市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成都将探索让民间资金有序合法进入实体经济的新方式,支持“双创”企业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让民间资金通过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形成丰富的金融产品,精准、定向地进行投资,依法、有序、理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成都市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金融创新方面,成都将与国内顶尖的互联网企业合作,成立新型的金融机构,把金融板块落户到成都,成为成都有根的企业。

降成本 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方便融资,减少税费,简政放权

“当初落户的时候,政府部门给我们发了一张联系卡,专门为密切重点项目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作为四川川化量力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庄利军负责企业的各项审批工作,需要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通过这张卡,就能及时将项目推进情况、存在问题等报给对口联系的政府部门,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协助尽快解决。

“现在政府部门专设对口负责人,办事效率越来越高,并且还有相关奖励扶持政策,这让企业发展的阻碍减少了,积极性随之提高,不断激发着企业的活力。”

事实上,审批制度的改革直接推动了降成本的实现。在这一方面,2016年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透露,今年将抓紧启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好降低融资成本、减税减费、简政放权的政策“组合拳”,真正为企业松绑、为实体经济让利。

这其中,小微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对其各种优惠力度也不断加大。

记者从成都市地税局获悉,继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小微企业再获税收“福利”。符合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条件的小微企业范围扩大,由年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以内(含20万元)扩大到30万元以内(含30万元)。此外,将月销售额2万元至3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由今年底延长至2017年底。

补短板 扩大有效供给

加强基础设施,引导产业升级

“通过物联网技术,消费者用手机就能看到猪的成长视频,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质量追溯体系能对消费者负责到底。”崇州市黎坝村“西蜀巧妹”生态养殖场负责人简轶告诉记者,猪场采用智能化管理,受到消费者欢迎,虽然距离出栏还有一段时间,但猪场已有30多头猪被认养了。

用物联网技术加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是补短板的例子之一。今年2月,四川省委1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在补短板上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特别是解决农产品流通“起初一公里”难题。

而在工业领域,补短板同样需要。比如传统产业的清洁能源改造、废除旧的生产线、机器换人等等,都是引导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在去产能、去杠杆的背景下,为提升投资的有效性,投资应该主要投向‘短板’。比如基础设施领域,应该主要投向城市设施的薄弱环节,比如交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产业发展领域,应该主要投向培育新兴产业,以引导、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采访中,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江这样讲道。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2日05版)

记者手记

从成都农产品

看农业供给侧改革

今年,在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应该要算“供给侧改革”了。供给侧改革强调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这其实不只是针对城市中的工业生产,对于农业生产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方向。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水平决定着老百姓吃什么。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吃饱”早已无需忧虑,但要“吃好”还需农业生产在供给侧上发力。从简单的吃,到吃得精致、吃得健康,我们自己的农业产品在满足这一方面的需求上仍有欠缺。比如,周围很多朋友就喜欢上网海淘国外的小零食,日本的麦片、欧洲的巧克力、泰国的水果干……这些“洋美食”因为树立了品牌效应,所以能漂洋过海地在国内也热销起来。相较之下,我们本土的农产品,又该如何寻求突破呢?

上个月,我在四川成都的蒲江参加了一场“农产品嘉年华”,在这儿见到蒲江此地盛产的丑柑和猕猴桃,嘉宾品尝之后都大加赞赏。个头儿大一点的丑柑,能超过我两个手的大小,果肉酸爽多汁,口感极好。然而这样好的农产品,此前却一直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虽在本地享有盛名,但放到全国,知名度还远远不够。但现在,蒲江农产品在品牌形象和营销手段上有了与时俱进的改变。运用“互联网+”的思维,蒲江的丑柑在网上开设了“天猫”店铺,方便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购买。并且主打吃了“不上火”这一健康理念,打出了自己产品的差异性和特色。

更好的营销还应该是把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都用品牌故事概括起来,赋予农产品美好的理念,让品牌的故事和理念来带领产品走出去。而成都也正在这方面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甚至已经着手推出。比如在农产品上注明原产地标识,像金堂脐橙、蒲江雀舌、双流草莓等等,可以产生品牌效应,令人吃得放心。同时,增加历史、人文的故事在其中,让产品有情怀、有温度,也将让产品更具特色。例如郫县豆瓣,当增加了湖广填四川期间研发豆瓣和民国期间用豆瓣酱犒劳驻藏军队的典故时,那么它的文化味就会增加不少。

除了树立品牌意识,更为根本的改革还是提升产品附加值,这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例如四川成都双流的一家以秋葵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秋葵选种时就十分严苛,力求精品。而秋葵收获后,会进入公司生产线,被加工成饮料、花茶、蔬菜脆片。这一过程中,科技的运用让产品附加值提高了10倍以上。

再比如,普通玉米的销量不好,但成都在龙泉、金堂等地推广种植的水果玉米却供不应求,效益达到普通玉米的4倍以上。生产绿色、高端的农产品,这就是在农业供给端解决问题。

农产品的生产需要独特的地理、气候、季节等不可替代的因素,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所以只要产品本身品质过硬,就可以赢得消费者的欢迎。而能在此基础上,再树立独特的品牌、加大科技投入、追求高端产品,这是将在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供给侧的改革。如此,农产品打开销路、走出本地将绝非难事。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2日05版)

原标题:瞄准供给侧改革 成都全面发力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