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博鳌3月24日电 继2015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获批开业之后,新一批民营银行也“已经在来的路上”。适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利差保护时代终结,民营银行究竟是生不逢时,还是生逢其时?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的多位代表认为:民营银行生逢其时,但面临的困难比大银行更多,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作为中国首批民营银行代表,天津金城银行行长吴小平和上海华瑞银行行长朱韬都表达了对民营银行发展的信心。他们认为,任何创业者都必须面对困难,民营银行刚刚起步,未来不可限量。
在吴小平看来,民营银行与大银行的机遇均等。中国经济仍处于较高增速、整体金融风险可控、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把控中、结构调整存在机遇,以及改革释放红利等背景,都是民营银行发展的有利条件。“但第一步是活下来,往后逐步做出特色。”
不过,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民营银行也生不逢时。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客观上减少了对银行的信贷需求。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结束了利差受保护的历史。此外,单一网点边际效益较小、企业人力成本较高等问题也在困扰着民营银行的发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前副主席蔡鄂生认为,民营银行生来就是“补短板”,而非享福的。如何突出自身特色,是其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也建议,民营银行必须探索并创造一个与存量银行不同的盈利模式和运行结构。“赋予你们的使命是创新,不是复制。”
对于民营银行的发展,马蔚华给出的建议是,借助互联网业务和同业业务,把服务结算、财富管理等内容做透,精耕细作。
“小银行不要有大银行的雄心壮志。”马蔚华送给民营银行十六个字:立足本地,聚焦普惠,存异求新,精钻细透。
原标题:招商银行前行长:小银行不要有大银行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