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

2016-04-13 09:34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粱巍   责任编辑: 史建婷

摘要

生活谣言、伪科学、心灵鸡汤等无效信息充斥网络。

这一情况,在朋友圈尤为泛滥。

谣言迎合了人们的刻板印象,瞄准了人们普遍的经验盲点。

点评

对“全世界震惊了”“是中国人就转”“马云哲学语录”“不要再吃这些了”已经无力吐槽;

“要把这篇文章转给我妈。”

公众需要时间去认识信息绑架行为,最终达成“行人过马路需要等红绿灯”这样的社会共识。

近日,一篇题为《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在“鸡汤文”“标题党”和微商广告等“占领”朋友圈的今天,一些网友调侃“看朋友圈要交智商税”。专家表示,公众应提高媒介素养,达成朋友圈“共识”,实在不喜欢也可关闭该功能。

重灾区:

中老年朋友圈

充斥无效信息

《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近日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开来,引发了网友的讨论与思考。

作者“破破的桥”为北大博士。他在文章中称,生活谣言、伪科学、心灵鸡汤等无效信息充斥网络。这一情况,在朋友圈尤为泛滥。

“破破的桥”说,谣言迎合了人们的刻板印象,瞄准了人们普遍的经验盲点。打着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帖,瞄准了公众知识盲点,有时会诱发人们的恐惧心理。心灵鸡汤则是摸准了人们的“逻辑缺陷和情感需要”的软肋,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破破的桥”对朋友圈无效信息乱象的批判,得到了部分网友的支持。上海网友“乌子虚”说,“微信朋友圈无非几种:炫富,晒美,炫旅游;微店,鸡汤,求投票”。有网友说,对“全世界震惊了”“是中国人就转”“马云哲学语录”“不要再吃这些了”已经无力吐槽。网友“Forgetting”直言,自己被朋友圈里的无效信息“虐得很惨”,大量的信息垃圾耗费了时间和流量,如今他已“退圈”。

也有网友表示,提高自己的辨别力才是关键,在转发朋友圈消息前,要先“过滤”下,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有网友提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老年微信用户的朋友圈已成为无效信息的重灾区。立即有网友表示,“要把这篇文章转给我妈。”

关闭它?

过多的关注浪费时间

不去关注又担心错失

针对朋友圈无效信息泛滥等情况,专家建议,公众可提高个人媒介素养,学会鉴别信息,趋利避害,实在不喜欢,可以考虑关闭该功能。

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红表示,技术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绑架公众生活的负面效应。公众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海洋里,过多的关注朋友圈信息难免浪费时间,但如果不去关注又担心自己会错失消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告诉记者,事事都有两面性,虽然说朋友圈存在很多无效信息,但也不可否认它还是有一些功能性信息的,要看公众如何用辩证的眼光去鉴别。

朋友圈朋友相对封闭的关系,正是谣言等泛滥的一个原因。“微博、门户网站等传播方式是网状的大水漫灌式,微信朋友圈则像一个孤岛,传播是点块状的。它开放也不完全开放,圈子之间重叠部分就是信息传播的口子,其传播力不容小觑。”张涛甫说。

改善它

选择规避无效信息

让交往更加有效

对于“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的言论,张涛甫认为这属于个人的选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确实存在眼睛带着大脑走的问题。公众要学会去糟粕、取精华地使用朋友圈。”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位教授表示,使用微信朋友圈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不喜欢可以关闭该功能。不能片面地说它影响智商,“毕竟如何使用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跟个人的媒介素养有关”。

“在信息的海洋里,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规避无效信息,让自己的交往更加有效。”该教授说,大众传播理论中有一个“知沟”理论,有的人无限制摄入信息,却沉到了“知沟”的底部,有些人有选择地读取部分信息,在增加有效交往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建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如何引导朋友圈规避无效信息的问题,姜红认为,公众需要时间去认识信息绑架行为,最终达成“行人过马路需要等红绿灯”这样的社会共识,遵守朋友圈不成文的规则,才能避免被各种无效信息刷屏。据新华社

大盘点

“刷屏奇葩”

当社交网络给人天涯之远近如身边的便利之时,令人困扰的事情也随之而生。“刷屏奇葩”让不少网友直呼“不能忍”。

群发助手检测删除,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打开群发助手,群发此信息。弹出来好友验证就证明对方把你删了,别让删了你的人占用你的内存。”一年之内,上海市民陈嘉三次收到了同一个人发的这条微信消息。

“第一次觉得没啥,还挺理解的;第二次觉得有点烦;第三次就把他删了。”陈嘉说,本来不常见面的朋友发来信息还挺高兴的,但一看是群发助手验证就兴趣全无。“老发这样的信息有点不考虑对方的情绪,感觉对方的信息也比较闭塞,以后交流估计也非常少。”

微商面膜“三天变脸”,“三无产品”数不完

从事新媒体运营的高君说,自己的朋友圈之前有不少人在卖面膜、做微商,较之于一天发15条图文并茂的动态、“不肯给熟人赚钱,结果被陌生人坑”的道德绑架,高君觉得微商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还是产品安全问题。“说什么喝花茶能减肥、能美容,仔细想想,三无产品你敢喝?”

老人常年“迷路”,孩子经常“被拐”

不转发锦鲤本月必有灾、起底披着国货外衣的日货、转发此信息至微信群可获得红包……最具迷惑性的是“真假掺半”“旧闻新说”的谣言。广州某银行员工穆舒说,“看起来时间地点人物确凿,但实际上不知道传播了多少遍。”

穆舒说,对这类谣言长辈最容易中招,“一翻我妈朋友圈,骗局揭秘、老人小孩走失等谣言不少。她也不一定都信,但总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据新华社

原标题:“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