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时代的号召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掷地有声。霎时间,全国各地“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迅速掀起,“万众创新”“人人创新”新态势加速形成。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聚全球之势,谋“双创”之道。
在创新创业蔚然成风的当下,成都领命国家战略,坚持城市创新发展理念,在2015年“双创”元年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
去年2月8日,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起航以来,成都举办“菁蓉汇”系列活动100余场,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200余场,30多万人(次)参与,促进了近300家创投机构与6200余家企业及团队实现对接,参演项目获得意向投资超过100亿元;成都2015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4.86万户,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29个百分点;今年1-3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1426户,同比增长25.4%,新增科技型企业11032家……节节攀升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蓉创”力量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乘风而上,以翱以翔。站在“双创”的时代风口,成都正全链条发力优化“双创生态圈”,全域行动让“双创”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众创中国,蓉创争鸣。成都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进程中行稳致远。
全链条发力优化“双创生态圈”
“创·新时代”激发“创·新力量”
政府搭台 市场唱戏
“知本”和“资本”碰撞出创业奇迹
“双创”推进,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命题。从最初的“破冰”到现在的卓有成效,成都以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使命,在激活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和强化创新创业保障等方面,留下了一连串奋力拼搏的身影。
2015年2月8日,成都率先在全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创业天府·菁蓉汇”这一城市创业品牌应运而生,从无到有,数百家创业团队、2万多名创业者参与其中,让奇迹发生;国内外300多家创投机构追捧,为创意“买单”,唱响了“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城市品牌。
2015年10月19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作为全国七大分会场之一,成都入选其中。“创业天府·菁蓉镇”、“藏语翻译官”、“3D生物打印-蓝光英诺”等5个项目赴京参展叫响“蓉创”声音,为成都“双创”答卷增添了厚重一页。
现场参加的投资机构150余家,参与大赛、路演、现场交易的项目2686项,109项达成交易,交易总金额达53.2亿元……这是在成都举行的2015全球创交会暨第十届欧洽会交出的一份“成绩单”,亮眼的数据为全球创业项目“西进成都”再添有力支撑。
……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遵循市场化逻辑,在“双创”共享平台上,“资本”与“知本”碰撞,“口袋”与“脑袋”相遇,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延长链条 环环相扣
日益优化的“生态圈”滋养“双创”沃土
平台的搭建仅仅是成都“双创生态圈”全链条中的一环,与其环环相扣的是日益完备的政策体系、逐步优化的投融资服务和不断深入的简政放权改革。
38项政策文件构建起整个“双创”推进的政策框架。尤其是随着《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年)》、《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一个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顶层设计充分搭建起来。
“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创业者们关注最甚的问题。破解这个问题,成都进行了一场渗透肌理的科技金融改革。通过改革财政资金传统的“撒花椒面”为“投、贷、贴”,并对应着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三“资”叠加构成了成都科技创新创业的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用政府引导、市场联动的方式,以一引十,激活科技金融市场活力。
找准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创业谋事的“痛点”,一举击中“简”与“活”的靶心。面对“简”与“活”的命题,成都直指审批事项过多、操作流程繁琐的“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发展繁荣的“活”,通过大力推进包括商事制度改革等政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放、优”三管齐下推动“双创”工作。
……
随着成都“双创生态圈”的构建完善,日益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滋养着成都“双创”的沃土,在一片阳光雨露之下,这座城市创新创业已然气象万千。
全域行动酝酿百舸扬帆之势
“双创”在区域争流中蓄势燎原
丰富载体 错位竞争
让创新创业西进成都安营扎寨
“创业之城,圆梦之都”,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因为这座城市日益构建完善的“双创生态圈”,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内涵。而这也让成都有底气、有信心在“双创”园区打造、校地合作、民营孵化器发展一一布局。
2014年,成都天府新区晋升国家级新区,“双核共兴”成为成都经济“再出发”的强大引擎,而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无疑是这引擎中重要的一股创新力量。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电信云计算中心已经在成都科学城天府金融中心一期成功入驻,有望年中正式启动;今年6月,科学城第一批项目和有关研发机构将正式入驻;年底,天府金融中心将完成50万平方米左右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这些消息的纷至沓来,让我们看到了“双创”时代下的成都速度。
去年8月,国家批准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开展先行先试,在全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深入着力、同向发力。而建在天府新区的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核心园区,无疑再次将成德绵牢牢地“绑”在一起。在初步构想中,四川将依托这一国家间合作平台,在成德绵三地进行中德合作项目布局。
共设校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共设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引进基金、共建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环川大创新创业知识经济圈……今年4月15日,成都市政府与四川大学签署了“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虽然任重而道远,成都依然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成都民营孵化器在“双创”生态环境营造中活跃度之高,被很多业内知名人士评价为全国少有。作为民营孵化器代表,天府新谷这个汇聚了近600家创业企业、10000多人创业的孵化社区,又带来了一个“双创”的好消息:即将引进欧洲排名第一的创业加速器SBC。
……
在成都,创新创业不同类型的载体就如同一个个社区,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却有着同样一流的服务,凭借自身所长让企业西进成都,安营扎寨。而随着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引进、优质创业项目的入驻,这些“双创”社区成为了这座城市创新引擎上滚动发力的齿轮,驱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区域争流 竞相迸发
创新创业成驱动内生发展新力量
如果说一个个园区、孵化器是成都“双创”一个个“炙热”的点,那么各区(市)县百舸争流的创新创业劲头就是“燎原”的面。“双创”作为驱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在成都12000多平方公里的创新创业沃土之上,早已蓄势燎原。
去年3月,成都高新区发布《“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建设新兴的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每年投入创新创业的各类资金不低于10亿元;
去年5月,成都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引导和支持工业园区、企业进行闲置库房、工业厂房升级改造,转换为创新创业载体,郫县利用富士康存量房资源规划打造120万平方米“菁蓉小镇”;
去年10月,武侯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开街,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最终打造成为“蓉漂”创新创业的首选之所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创新创业新地标;
去年10月,金牛区与西南交通大学“牵手”,拟率先设立中国成都知识产权自贸区,“环交大智慧城”还将打造世界超级实验室、构建校院地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创业首选地,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
在全市一片“双创”热潮中,市内各个区域迸发出创新驱动下的勃勃生机,让成都“双创”逐步进入“深水区”,也让“双创”成都蜚声域外,递出了“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名片。
成都被冠以的一次次殊荣就是有力的印证。去年5月,清科集团发布报告,称国内创新创业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3+2”格局;去年7月,阿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报告,提出“中国硅谷”将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和成都六大创新创业城市;去年8月,《财富》杂志将成都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眼下,在成都,创新创业正日益成为驱动内生发展的新力量,驱动各地在新一轮发展之中,激活市场要素资源,百舸扬帆、竞相争流。
本报记者 徐璨
【结语】
在“双创”的时代语境下,创新创业俨然成为了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新动力。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来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简单命题,在一鼓作气之后更需要久久为功。现在“双创”成都已经步入新阶段,面对未来的浩荡征程,这座城市将一如既往下足功夫做好“里子”,推动“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
原标题:众创中国 蓉创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