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典型”成都人一天的出行情况是怎样的?你好奇吗?他/她几点出门,会搭乘几种交通工具,分别前往哪些目的地,最后又如何通行回家?
很快,这样一份涵盖成都近40万人口,覆盖成都1万多平方公里地域面积的综合交通调查即将拉开序幕。通过预约入户调查的形式,成都市将首次进行居民出行调查。
5月3日,成都规划局在启动调查的通气会上表示,这将是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相关部门也很好奇最终的调查数据,因为数据将解释并说明困扰成都市民和政府部门已久的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头等难题。
包括地铁到你家的最后一公里开设社区巴士吗?单位门口的堵点修跨线桥吗?三环外是否需要增设停车场等等细致而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政策,都将依据此次调查的大数据进行决策。
社区人员晚间入户调查
致居民的一封信提前预约
“小明,你一天的出行链说来听听呢?麻烦再完成这份调查表。”即日起,成都市近40万名“小明”将接受来自辖区社区人员的上门入户调查。
“小明”们年龄在6周岁以上,家住在小区、出租房、工厂宿舍等不同区域,来自成都锦江区、青羊区、金牛、武侯、成华、高新、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以及新津县普兴、金华,总计共11万户家庭近40万人。
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居民出行调查由佩戴统一调查证的社区工作人员,进入被访者家庭进行访问式调查,调查时段一般在晚上6点以后、9点之前,主要询问居民前一天的交通出行活动情况。
为了防止不法之徒钻空子,此次调查前将通过“致居民的一封信”的方式,确定受邀调查的家庭,并提前通知确定受访家庭的时间。据悉,社区人员入户调查时,将采用PAD调查设备的数字化采集技术,实现了数据实时录入和校核,以便减小数据录入误差。
居民出行调查还要填家庭收入?
创新分析堵车浪费的“时间价值”
此次调查将包括哪些调查内容呢?相信“小明”们将很感兴趣。
成都规划局总规划师万小鹏介绍,本次调查将是成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覆盖地域最广、投入资源最多、调查内容最全、采用技术最先进的一次综合交通调查。调查范围覆盖成都全域,调查获取数据分为四类,即居民入户调查类、交通专项调查类、交通大数据收集类及其他交通相关数据收集类。
华西都市报记者梳理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居民出行调查内容分为户特征、个人特征、出行特征、车辆特征和意愿调查5项。
具体来看,户特征包括户地址、户收入和拥有交通工具状况等;个人特征包括职业、工作学习地址和文化程度等;出行特征则是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出行时间、出发地点、各出行段交通方式、主要交通方式、到达地点、到达时间、同行人数、出行支付、停车费等信息。
为何居民出行调查需要了解被调查人“户收入”?对这一问题万小鹏进行了解答,他表示这涉及到此次调查的一大亮点,即“时间价值”的数据分析。通过计算受调查对象的户收入和堵车时间的,得到成都这座城市每天因堵车造成的金钱损失,以此为科学决策做依据。
万小鹏举了个例子,他说因为修地铁对主干道进行打围,通常一封闭就是一年半载,但如果有一项技术能够缩短打围时间但需要投入大量金钱,该怎么办?通过该路段打围造成的经济损失,再对比缩短工期的金钱投入,自然就有了结论。这在获相关数据之前,是不可能实现对比计算的。
成都未来以“公交+地铁”出行为主
大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
“为什么我们修了那么多路,城市依然拥堵,甚至感觉路修得越多交通越堵?”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副所长李星在通气会上表示,我们的城市早已过了建设基础设施缓堵的阶段,正在迈入交通需求管理阶段,这也是本次城市综合交通调查启动的背景。
李星表示,目前成都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四百万辆,居全国第二,并且还在不断攀升,尽管成都一直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资源供需矛盾日渐显现。
他表示,通过此次大数据调查,成都将建立数据模型分析拥堵根源、市民交通需求,未来成都在制定地面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时,将不再单纯依靠扩建交通运输系统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而是通过政策有倾向性地引导,让市民自愿选择公交系统出行,让市民不愿意把车开进停车难、停车贵的市中心。
万小鹏也表示,成都市首次启动“综合交通”调查,希望摸清成都交通运行现状和交通出行特征规律,掌握全面、真实的交通数据。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数据的真实性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成都市每一个具体而微小的交通决策。
为此,此次调查也将使用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真实。比如在进行交通大数据采集时,将与手机通信运营商及互联网地图导航企业开展合作,基于大样本、全方位的手机信令数据和地图导航APP数据,进行职住空间分析、居民出行OD校核等多样化的应用分析。同时还将集成出租车GPS数据、公交GPS数据、成都一卡通刷卡数据(常规公交、BRT、地铁的刷卡数据)。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罗琴
原标题:成都首次启动综合交通调查 出行大数据让你看清堵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