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种植的丝瓜已经开花了
在泸师附小习之学校 里 ,有 一 块“ 宝地”——学校的农场。每天放学后,每个班都会组成小组去看看,在菜地里捉虫,锄草浇水施肥……草莓、玉米、番茄等近20种蔬菜水果将菜地装扮得生机勃勃,大家在菜地里一起劳作,一起收获。
城市里的耕读尝试:劳作中收获知识
“办农场这个想法早在建新校区时就想到了。”学校副校长周琰琥说,建校时,专门在学校围墙一侧预留了100多平方米的条形空地,希望培养孩子们的劳动实践能力。2014年秋,泸师附小习之学校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还特别设置了一个环节:为每个班的“花仙子”颁发花种。
这100多平方米的菜地被均匀分成13块,每一个班拥有一块自己的责任地。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杨梅介绍,使用之初,菜地贫瘠无比,“条件不成熟,几乎全是建筑残渣。”后来,热心的家长们自发拉了一车泥土铺在上面,菜地才慢慢形成。
可是,一些老师不懂种菜,学校也没有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三年级一班班主任梁艳坦言,“学校的老师扛过锄头下过田的很少,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在家委会一些有经验的家长的帮助下,农场里的蔬菜才渐渐成长起来。学校不时会组织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室外农场观察学习,回来后,将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办农场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把农场办好、办专业。”梁艳说。
和蔬菜一起成长:自己收获的果实特别甜
校园农场建成,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想去上课。跟大多数孩子一样,苏其炜一开始以为在农场上课,就是单纯的“玩儿”,因为农场里的叔叔轻而易举就能挖出一条笔直的坑。而同学们挖出来的坑歪歪扭扭,“我们要用尺子或者线量好,才能挖出不那么难看的坑,原来种田也不简单。”
在校园农场的管理经营过程中,泸师附小习之学校不仅挖掘更深层次的农场内涵,也在逐步探索完善管理模式。杨梅说,学校制定并细化了农场管理考核指标,每月定期对各班级负责的农场种植地进行考评。“每次班级参与校园农场的活动,除了有活动登记表以外,有的老师还会指导学生整理相关的记录资料。”比如,西红柿需几天发芽,每周的幼芽生长情况,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等。
经过近两年的种植,学校的农场已经成型。如今的农场里,每一块农场整齐地种着蔬菜瓜果,有的孩子学会了给丝瓜等蔬菜搭竹架子,有的学会了使用地膜,农场几乎没有杂草,虫子也被小家伙们捉得精光。对于收获的蔬菜,多的时候孩子们会拿出去义卖,筹作班费;少的时候,班主任会给孩子们炒好,在班会课上享受自己种出来的美食;有时会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
意外的收获:教学相长,家长点赞
校园农场的初衷本来是让孩子们传承父辈的劳作精神,体验劳动和大自然的快乐。时间久了,老师们发现,校园农场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孩子们会把农场跟学习不自觉地结合起来,比如作文课写植物,孩子们就会不约而同写到农场里的植物和心得。”杨梅说。数学课可以带着孩子们去丈量班级的责任田,科学课就端着各自种好的凤仙花认识植物,语文课让孩子们观察植物,然后写下切身感受……
孩子们在农场中遇到种植难题,就会回家请教父母长辈,“为什么别的班种的玉米长得那么高?我们班的那么矮呢?应该给他们吃什么才会长得快呢?”有家长感叹,“感谢学校为学生开辟的校园农场,使我的孩子更爱学习了,在家中也愿意和我们交流了。”还有家长认为,“校园农场很好,我家小孩变得听话了,还会帮着家里做一些家务活。”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徐庆 摄影报道
原标题:学校农场 城市里的耕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