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一大早,几位当地农民赶到四川金堂县淮口镇政府,与镇党委书记谢志俊交谈,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小城镇建设什么时候能到他们那里?“以前是政府催着农民进城,现在是农民追着政府要进城。”送走农民朋友,谢志俊感慨道。转变何以发生?“四川这几年扎实推进的小城镇建设让农民们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所以就有更多的农民想搭上这趟‘快车’”。谢志俊对《经济日报》记者分析说。
四川省住建厅厅长何健告诉记者,四川启动的这趟“快车”始于2013年。当年,针对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承载力弱的省情,四川省作出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战略举措,决定将小城镇建设放到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大格局中谋划,连续3年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培育。
注入鲜活生命力
四川有行政建制镇2032个,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什么样?“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规划打造特色小城镇,要注重发挥小城镇联结城市、带动乡村的独特作用,注重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用规划把小城镇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和产业特色亮出来,为小城镇建设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整介绍说。
大邑县安仁镇正是这样一个富有鲜明特色的小城镇。借助保存完好的川西庄园群落,安仁已成功打造成为“中国博物馆小镇”,在这里除保留有浓郁的川西庄园建筑文化特色之外,还建成了“5·12地震纪念馆”等多个特色场馆,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安仁镇文化旅游业快速提升,共接待国内游客700多万人次,国内旅游综合收入达9.1亿元。
特色小旅馆、茶楼、小吃店鳞次栉比,生意兴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000元。
特色鲜明的不止是安仁。成都整合27个古镇文化资源打造“天府古镇”品牌;李庄是宜宾市长江边的一个小镇,抗战时期,同济大学等10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曾迁至此,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云集李庄。借助丰厚的历史文化,如今的李庄已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名镇,冬去春来,游客云集;而作为诗仙李白故里,江油市的青莲国际诗歌小镇则吸引了大批年龄不同、志趣相投的诗歌文化爱好者……
关键因素是产业
如果说安仁、李庄、青莲等小城镇的活力源于结合各自实际发展特色旅游,拥有了赖以发展的支柱产业,那么,其他小城镇之所以同样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关键因素也正在于抓住了“产业”二字。
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立镇,化解小城镇发展“空心化”难题,正是四川打造特色小镇的核心之举。
在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的好风景家具厂,厂区一角正加紧改造。“这是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今后客户可以在这里与厂里的设计人员一起设计自己喜欢的家具。”公司副总经理邓光利告诉记者,虽然受大环境影响,企业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在设计、营销等环节加快创新步伐,公司生产计划仍排得很满。
这家去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家具厂只是新繁镇众多家具厂之一,作为“中国西部家具之都”,去年新繁家具销售收入达到180多亿元。而该镇的另一个支柱产业泡菜食品产业,去年也卖出了16亿多元的产品。
如果说新繁镇的产业偏向传统,那么淮口镇则是“高大上”的代表。在镇里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中节能集团、巴莫科技等255个节能环保项目分布在23平方公里的园区之内,总投资达550亿元,已初步形成高效节能产品、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在线监测等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其中,四川环能德美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的基于磁絮凝磁分离技术的超高速水质净化系统及规模化应用去年获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川还涌现出一批商贸物流特色镇、现代农业特色镇、创新创业特色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崛起中的这一批特色小城镇正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镇和稳增长、调结构的主引擎。
重在“就近城镇化”
早上7:30出发上班,中午公司有免费午餐,晚上6点下班回家。这是淮口镇居民陈宁和他妻子的夏令作息时间。
陈宁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在上海、广州打工多年。一年多以前,他妻子在节能环保产业园找到工作,他也在距妻子5分钟路程的环能德美当上了电焊工。“每天工作8小时,双休,月薪4000多元,最大的变化是,以前一年见一次父母孩子,现在是天天在一起。”陈宁笑着告诉记者。
在淮口,已有2万多人与陈宁一样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而在新繁镇,家具和泡菜产业园吸纳的农民工多达3万余人。
淮口镇党委书记谢志俊分析说,正是小城镇建设使当地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才让更多的农民工愿意返乡工作。
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家门口”就业,让更多的人“就近城镇化”,是四川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为补齐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避免出现“宜业不宜居”的问题,四川加大了投资力度。
据四川省住建厅介绍,3年来,仅300个试点示范镇就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1亿元,重点推进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延伸。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项目近千个。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大了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公办学校对随迁子女普遍开放。基础条件较好的成都市已实现每一个镇都配有28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居民办事基本不用出镇。即使在川西较为偏远的地区,配套设施也正加紧赶上。据统计,3年来,全省300个试点镇就近就地转移农业人口63万多人。
原标题:记四川省建设特色小城镇:百镇示范引领 带动千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