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改名
整合资源还是刮“复古风”
除了恢复地名,一些地方也在进行改名。
今年5月30日,江西省庐山市正式挂牌成立,当地民众争相来到市政府门前拍照留影。改名后的庐山市由江西省直辖、九江市代管,此次改名还涉及将原庐山区更名为九江市濂溪区、原星子县被撤销、其下的蓼花镇也更名为星子镇等。
为何要进行此次改名?九江市公布的数据显示,此前围绕着一座庐山,有庐山管理局(管理景区33.8%面积)、庐山区(管理景区28.6%面积)、星子县(管理景区33.1%面积)、九江县(管理景区4.5%面积)4家单位分割管理,导致“山上山下”不一样、“山南山北”不一样。
因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庐山各界便开始了设市的动议。此次调整前,九江市各级政府做了大量调查工作,经过广泛调研,大多数老百姓都赞成设立庐山市。
九江市委书记杨伟东表示,换个“马甲”其实不简单,应该看长远。庐山设市后将努力做好“环庐山、大庐山、泛庐山”文章,实现“1+1>2”的效果。
除了统一资源和管理,算文化账也是一些地方改名、复名的动因。今年初,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改设播州区,并对相关镇进行改名。据介绍,播州一词从唐朝贞观十三年出现,到明万历二十八年结束使用,前后存在了960多年。
遵义县县委书记黄国宏说,新的播州区将从以往的“单打独斗”融入遵义全市发展的“大合唱”舞台,有利于遵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借传统文化、借依傍古人等进行“复古改名”的现象。例如鹿邑县欲改为“老子县”、水城县欲改为“夜郎市”,琅琊山“会峰阁”则在古装电视剧《琅琊榜》热播后悄然更名“琅琊阁”,一些地方更是为了“西门庆故里”之名争得面红耳赤。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表示,像涉及行政区划调整以及相应的改名问题,政府决策应努力追求更加科学,多吸取专家和群众意见,避免给群众留下“关起门来决策”的“拍脑袋”印象。
陆益龙也认为,借古人、名人、名山大川等改名、复名,在短期看可能会带来一些经济效益,但从一个地方的长期发展来看,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经济政策,找到地方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正途。
(记者 彭训文采写、整理)
原标题:地名,别再说改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