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一场高规格的峰会,将在23日—24日与我们相会。
作为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纸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交子”的诞生地——成都,在财政经济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拿出手的家底?财政作为一个城市经济的命脉,我市又是如何让其发挥好支持经济的杠杆作用?近年来,继财政收入历史性突破千亿大关后,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全市财政系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好“增收、发展、民生、改革”四张牌,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成就辉煌的答卷。
全力以赴 财政运行实现新突破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9亿元,同口径增长11.3%,超过半年收入任务45.3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18.9亿元,同口径增长8.3%……在经济下行、税制改革导致减收的不利影响下,全市财政收入运行总体平稳,进度好于去年,增幅高于预期,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一串串数字,见证着成都财政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果。1—6月,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和住房改革的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21.7%,用于科技研发方面的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26.1%,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城乡社区支出增长22.7%,用于扶持服务业等发展的商业服务业支出增长52.8%。
同时,继续坚持勤俭节约,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全市行政运行支出下降1.2%,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增幅6.5个百分点,“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1%。
全市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攀升,基本财力保障能力得到提升,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减税降费 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落实减税降费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是涵养就业潜力和经济发展持久耐力的重要举措。
今年来,我市统筹推进营改增试点,密切关注企业受营改增影响最新动态,对行业税负变化情况及时跟踪分析,预计全年减负超过百亿,确保纳税人享受改革红利。同时,继续落实减税降费等积极财政政策,在确保纳税人享受改革红利的同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半年,共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54项,减轻社会负担15亿元。
此外,还出台了全市调整增值税收入划分方案,保持市本级与区(市)县增值税收入分享范围和比例,加大对财政困难区(市)县的支持力度。
细化管理 切实提高质量效益
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安全运转,切实提升质量效益,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市正朝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抓紧研究《成都市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同时,继续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通过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机制,不断夯实绩效管理基础。2016年,从市级财政2015年预算安排的重点项目和部门项目中选择91个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涉及财政资金86.3亿元,较上年增长28.2%,选择8个部门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1.2亿元。同时,市级各部门全面开展自评工作,实现绩效评价部门全覆盖。
除此之外,财政投入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前不久,我市正式印发实施了《成都市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预计年底前,我市将新建6只产业投资基金,并通过逐步优化整合,引入社会资本,首期设立规模达400亿元的市级投资基金,投资范围将涉及文化旅游、智能制造、新金融、医疗健康与养老、创新创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
保障民生 投入力度再加码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扫描上半年的民生账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8.6%,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市“十大民生实事”支出209.3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8.7%,比序时进度目标提高18.7个百分点。各级财政部门集中财力向精准扶贫倾斜、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支持各项民生工程,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继续调增;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得到切实提高;基层公益性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升级全面完成……一项项得力的举措,为建设美好幸福成都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王琳黎
原标题:行稳致远:我市财政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