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区县头条  »  正文

产业基地从无到有 邛崃幸福笑容见证新生(2)

2016-07-20 12:3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2013年4月20日,一场7.0级强烈地震突袭邛崃西路、南路诸多镇乡。三年过去,这片土地上是拔地而起的新居,是从无到有的产业基地,更有一张张幸福喜悦的笑脸。

绽放笑容的石月芳

绽放笑容的石月芳

周河扁安置点居民石月芳:

日子过得让城里人都羡慕

出邛名高速公路夹关出口约4公里的周河扁安置点,20多幢别具川西风格的“农家别墅”点缀在青山之间,白墙青瓦,错落有致,一幢挨着一幢静静地延伸在白沫江畔。路过此处的游客,都忍不住驻足观望,不愿错过这一幅依山傍水、青山林盘的乡村新画卷。

56岁的石月芳,是周河扁安置点的居民,她的房子就在靠河的一排别墅中。如今,她的日子过得让城里人都羡慕。

灾后重建,石月芳家分到了两套各170平方米的房屋,楼上楼下一共三层,除了大客厅外,还有四间卧室,非常宽敞,房后还附带一块很大的后园和山林,可谓是门前有河,屋后靠山,居住环境相当舒适。因为儿子儿媳在成都工作,很少回家,她便将空出来的一套以每平米每年144元的价格出租给酒店管理公司运营,一年的租金收入就有2万多,并且每两年还会递增5%。旅游旺季时,石月芳也会将自己住的房子腾出几间用来接待游客。石月芳和当地村民一起把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都有3000多元的补贴。搬到小区后,石月芳在小区从事环卫工作,每月都有1000元的固定收入,这样算下来,她家的固定收入一年就有五六万元,而在灾后重建前,她们老两口只能靠种田为生,“现在不仅住上了好房子,也过上了好日子”。

石月芳的老伴杨大爷对此深有感触,“灾后重建后,住的变好了,经济宽裕了,土地流转出去后也轻松了,很幸福”。过去杨大爷常年在外打工,今年却选择留在家中,因为他们又有了新的生活规划。

杨大爷告诉记者,这几年,到周河扁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周围已经有3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并且生意都还不错,杨大爷看到了这条新的商机,“我也准备在家发展乡村旅游,自己当老板!”

如今,石月芬和老伴正在筹备将自家的后院和山林进行打造装修,建成一个可以休闲、品茗、棋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

在周河扁,记者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石月芳”。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但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

顾震与树莓王国

顾震与树莓王国

创业青年顾震:

在家乡土地上打造自己的“树莓王国”

他在外地有工作,却为一颗小小的树莓,2年前回到家乡高何镇,卷起裤腿当起了农民。当初家乡的人们都说,顾震和李开玖是有梦想和冲劲的男人。2015年1月11日,他们从东北引回价值10多万的树莓苗,在邛崃市高何镇毛河村、何场村高标准农田上建起了树莓基地,并且取得了树莓苗子的西南总代理权。

7月14日,记者来到顾震和李开玖的“树莓王国”,只见树莓基地一片红火,一颗颗红宝石般的树莓果半遮娇颜“躲”在茂盛的叶子下,工人们认真有序地采摘着。“看!红树莓长得多好,今年肯定大丰收呐!”顾震从树莓园里走出,蹭了蹭粘在布鞋上的泥,骄傲地对记者说。

顺着顾震指的方向望去,绿油油的树莓田在雨后显得更加苍翠,而躲在绿叶后的红树莓果上还挂着些许水珠,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顾震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面闯,但心里总有一个愿望:总有一天还要回乡创业,毕竟根还在高何。

树莓,又称覆盆子,国际上美誉为“黄金水果”、“癌症克星”。 2014年,20多岁的顾震和37岁的李开玖无意中邂逅了树莓,便一见钟情,经过一番考察后,毅然决定投身树莓产业。经过反复试种试验,耗尽积累的10多万元身家,目前终于看到了收获的曙光:树莓的丰产期已到,产品在山东等地营销,订单供不应求。

“这是个‘娇小姐’,投入大,风险高。”顾震告诉记者,树莓对土壤和气候要求十分严苛,全程不能打一滴农药,收获时也只能人工采摘,保存更是难上加难。“说实话,最开始听说这个项目时,我也和李开玖等许多人一样半信半疑,就这小小的红树莓也能赚钱?”顾震说,两个人骨子里敢闯敢拼的劲儿和对故土的眷恋还是让他们决定返乡试一试。

2014年6月,顾震他们“首次试水”的20亩红树莓开花了。当年7月,首批红树莓陆续成熟,从最开始两天采摘一次,到几周后一天采摘一次。到8月份,顾震坐下来一算,一共摘了600多斤,按照当时3元一斤结算,竟赚了2000多元。尝到甜头的顾震坐不住了,第二年,他们种了200亩树莓苗,当年干死了三分之二,下半年又追加10万投资,进行大面积补种。说起这个决定,顾震笑笑说:“这在全村上下也算是一个‘壮举’呢!”

站在田间的垄沟里,他仔细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大面积种植红树莓头两年,我把红树莓和玉米间作,这样即使红树莓不结果,我也可以通过玉米来保本。第三年,我在红树莓苗木上省去了投入,间作农作物虽少,可是红树莓有了大丰收!”

对于顾震来说,广袤的农村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他去探索。为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他们还在基地里套栽了4000余棵蜂糖李、黑蜜李、黄金李等国内李树新品,发展立体农业,明年李子就可上市。

记者问,今年会收入多少?“现在每天有七八个当地农民在基地务工,不下雨每天可采摘100多斤,全部空运山东,10元一斤,已卖了3000多斤。”顾震微笑答,“从6月中旬开始采摘至10月份将近半年的时间均可采摘,保守点说吧,10万元没问题!”对未来有啥憧憬?顾震想了一下,笑答:“我们就希望把树莓种好,把基地管理好,日子和这红树莓一样红火吧!”

有志者事竟成,顾震与李开玖胜在有一股倔劲。在外闯荡多年的顾震与李开玖脑袋瓜十分“灵光”,他们下一步将寻求合作,对树莓果实、果渣、叶茎的生物成分和医药功能进行分析,上深加工项目,“吃干榨尽”每一棵树莓。  

冯志祥和他的甲鱼

冯志祥和他的甲鱼

“沙地甲鱼”老板冯志祥:

沙河里的淘金梦

清澈可见的沙地上,甲鱼不时从沙地冒出来,骄傲地昂起头巡视四周。“沙地甲鱼全部用鲜活白鲢喂养,一斤售价300元,生态美味供不应求。”利用“4·20”产业恢复重建的契机,冯志祥在夹关镇熊营村建起了“沙地甲鱼”养殖示范基地,“每年销售2000只左右,年销售上百万。”冯志祥一脸喜色讲述灾后新生活。

甲鱼的营养丰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一种滋补食物。只是,市场上充斥的温室甲鱼,品质却有所下降,所以很多人觉得“甲鱼不好吃”。但沙地甲鱼你吃过吗?冯志祥的养殖基地,外人看来,这一片水域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池塘。可是,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从山上倾泻下来的山泉水成为这片水塘的水源,而出水口流出的水又成为一条河流的小支流,甲鱼养殖就在这片水塘里。

“‘沙地甲鱼’之所以跟沙扯上了关系,就在于养甲鱼的这条河。”据冯志祥介绍,这片水域是当年挖沙后形成的,在看不见的水底,存在大量的沙子,而且在这条沙河中,还生长了很多野生小鱼小虾,这些都是甲鱼的上等饵料。

在现场,记者看到,平时养殖这些甲鱼的主要饲料也非常“奢侈”,竟然是市场上很畅销的白鲢,而不是腐肉。“我们的喂养方式特殊,就是让甲鱼除了有良好的水质和生态外,饲料也必须讲究。”冯志祥说,用白鲢养殖甲鱼,估计在全国也绝无仅有。市场上普通的甲鱼销售价格也不过几十元一斤,而沙地甲鱼市场售价可达300元一斤,而且生意非常火爆。

“今年以来,基地已经销售了600多只,顾客都是慕名而来上门购买,普遍反映甲鱼肉味鲜美,物有所值。”冯志祥笑咪咪地说。据了解,该基地2012年秋甲鱼投苗10000余尾,今年3月,经过打捞、测算存活率达到80%左右,现库存甲鱼8000余只,先后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

从2015年3月开始,冯志祥将2012年秋投放养殖成活的8000余只沙地甲鱼分期分批打捞出售,甲鱼标准体重在1750克左右,销售价格为600元/千克,销售价可达1000余元/只。“预计今年可打捞1000只,销售收入达100余万元。”

“沙地甲鱼”生长缓慢,单纯养殖甲鱼,利润空间必竟有限。冯志祥从夹关镇灾后产业重建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中看到了商机。他利用基地的空地,办起了一个“沙地甲鱼”庄。同时,冯志祥还开辟垂钓项目,让游客钓甲鱼,吸吸乡村空气。此外,他还尝试甲鱼的多种烧制法,红烧、清蒸、生炒,配以各种佐料。

喂养“沙地甲鱼”带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让附近的不少村民也开始和冯志社联系,准备一起喂养。另据了解,目前冯志社和村民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农家乐产业成片发展下去,让来这里游客吃得开心,耍得舒心,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夹关旅游观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