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CS 的孩子”身在加拿大乡愁却在华西坝

2016-08-16 07:1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南路7号的苏继贤旧居。

一封来自加拿大的联名感谢信 重新打开华西坝百年往事……

一百多年前,一批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四川成都,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兴学、行医生涯。他们的学识技能、家族记忆都留在了成都。

在华西坝,他们的后代出生并长大。由于幼年时曾就读于成都加拿大学校(即Canadian School,简称CS学校),因此他们自称为“CS的孩子”。即便后来在多伦多相聚,这些“CS的孩子”唱的都是四川童谣。有的老人逝去后,还拜托家人把骨灰撒在华西钟楼的荷花池……华西坝,有着他们浓浓的乡愁。

8月15日,一封来自加拿大的联名感谢信,远渡重洋,送达成都。这封信,是写给成都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的。

联名写信人共有9位,从59岁到101岁,他们都是在成都出生并成长的“CS的孩子”及后人。因为听说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6号14栋和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校南路7号,这两处老辈们曾经居住过的故居,依然保存至今,并有可能列入政府的保护范围,他们非常感动。而CS学校旧址已在2014年被列为成都市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保护。

他们在信中写道:“我们爱成都的所有人,想要问候每一个将时间与精力贡献于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人们。”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南路7号的苏继贤旧居。

云从龙之子云达乐和他的草鞋。(受访者谭楷供图)

越洋感谢信

“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公众了解并记住历史建筑,也是为了记住成都的城市史和大学史。成都市出色的工作,能从城市拆迁中保护下这两栋房子,让我们由衷地赞赏‘成都,我们的家’!”

我们爱所有成都人!

“我们是曾经生活在成都,原华西协合大学的加拿大籍教师的后代,是59岁至101岁的老人。我们大多数都出生在华西坝,在父母身边度过了童年。最近我们获悉,祖辈们居住过的原华西协合大学的故居,即人民南路三段16号14栋和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校南路7号,有望列入成都市政府的保护范围……”8月15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谭楷,向记者展示了这封拜托他转交的感谢信。

信中提到,这两处故居,是大多数联名写信者住过的房子,其中许多人还回访过这两处故居。因这老房子以及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故事,是所有后人所牵挂的。

“我们寄这封信给您,令人尊敬的市长,谢谢您在努力保护成都的历史建筑。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公众了解并记住历史建筑,也是为了记住成都的城市史和大学史。成都市出色的工作,能从城市拆迁中保护下这两栋房子,让我们由衷地赞赏‘成都,我们的家’!”在信的末尾,他们写道:“我们爱成都,爱所有的成都人!”

这封信的联署者,有101岁的伊莎白。她的家族有五代人在中国生活过,其中两代人出生在中国。校南路7号的老房子,就是她的童年住所。也有原华西协合大学建筑系主任,人称“苏木匠”的苏继贤的孙女,她的父亲曾任加拿大驻中国第二任大使。他们一家也住过校南路7号。

而曾居住在人民南路三段16号14栋的云达乐,已经91岁了。他的父亲是原华西协合大学司库(财务主管)云从龙,他帮助过中共地下党工作。在他当时成都的家中,有个15平米的房间,收藏有上千本当年被查禁的革命书籍和进步报刊。

8月15日,谭楷先生在苏继贤旧居前,展示“苏木匠”苏继贤后人给成都市市长的感谢信。

在成都人民南路三段16号的云从龙故居。

百年老建筑

“我们是曾经生活在成都,原华西协合大学的加拿大籍教师的后代,是59岁至101岁的老人。最近我们获悉,长辈们居住过的原华西协合大学的故居,即人民南路三段16号14栋和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校南路7号,有望列入成都市政府的保护范围……”

成都,他们曾来过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校南路7号

探访记

青瓦灰砖,掩映林中

从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大门往南走,不远处从一侧门而入,穿过正在打围施工的工地,一栋二层楼的砖瓦房,掩映在树林中。

“这就是原来华西建筑系主任、总设计师‘苏木匠’的旧居。”谭楷说道。旁边的学校操场正在施工,建渣瓦砾随处可见。要想走进小楼,必须轻轻踮起脚,踩过杂乱的草丛里一条黄土泥巴的小径。

重重树荫下,老宅早已褪去往日的光彩,灰色的墙体上透露出时光的孤独。“这个是后来住这的人自己搭建的,并不属于原宅。”谭楷指着门口左边的一间稍显突兀的小屋,转头告诉记者。

老宅内部的格局基本维持原样,简单紧凑。木制的房门紧闭,显得屋内空间更加狭小。门上还贴着时间落款为2015年的通知,从内容上可以得知老宅曾被用作宿舍。通往二楼的木梯,踏上去已吱嘎作响。

出门绕到苏木匠故居的右侧,尽管隔着围墙,但还能看清老宅屋顶的样貌。青瓦灰砖,和一片大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已难辨出所雕刻的图案。屋顶两侧的烟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谭楷介绍,苏家还安有西式的壁炉,用于生活取暖,而这烟囱则直通屋里的壁炉。

逸闻录

“苏木匠”与华西钟楼

“苏木匠”本名苏继贤(Walter Small),1908年他与妻子一起来到四川,1925年至1950年担任华西协合大学建筑总工程师,负责校舍的建筑维修。苏继贤擅长使用中国传统的木质建筑材料,“知道四川人叫他这样的人为‘木匠’,所以他就对同事和工人们说,你们不要叫我总工程师,就叫我‘苏木匠’。”今年60岁的孙女Patricia曾在2012年4月,专程到成都看过这个老房子,回忆了她记忆中的祖父。她说,祖父为人亲切谦和,他常请工人们喝茶,讨论工程进展、技术等问题。在担任总工程师的25年间,学校的许多重要建筑都出自他的手,比如华西钟楼、图书馆、牙医科大楼、化学楼等。“苏木匠”酷爱运动,所以华西坝的体育场修得特别棒。

据称,“苏木匠”之名成为了这个家族的荣耀。苏继贤的四个子女均出生在成都,其中包括 Patricia 的 父 亲 约 翰(John Small)。Patricia回忆:“我的父亲后来成为一名外交官,1972年他开始担任加拿大第二任驻华大使。这个职位的获得与他曾在成都生活,熟悉中国语言、文化有很大关系。”

一家人百年中国缘

101岁的伊莎白,是联名信上最先署名的人。她于1915年12月出生于成都,童年和少女时代都在中国度过。

她的母亲饶珍芳在成都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兼任成都加拿大学校的校董,并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她的父亲饶和美教授,曾任华西教育系主任。

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华西坝上度过,每年暑期,父母都要带家人到彭州白鹿镇或峨眉山度假,伊莎白因而从小喜欢田野生活。1948年,中共中央在石家庄附近建立外事干部培训学校(即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伊莎白夫妇前往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知名的英语教育家及外交家。

人民南路三段16号14栋

马识途回忆云从龙 “到现在都很感激他”

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6号14栋,是原华西协合大学教务长和财务主管云从龙的故居。整座老宅与车水马龙的人民南路,被沿着马路新砌的灰墙所阻隔。

老宅大体保持了原样,两层小洋房,褪色的青砖、黑瓦、红窗,还有蓝色的栅栏还体现当时的建筑特色。只是历经了修补后,老宅显得些许残破杂乱。因为还有租客的居住,云从龙的故居比“苏木匠”的故居多了点“人气”。站在一楼门口的租客告诉记者,整栋楼估计住有七八户人家,只是大家相互都很少来往。“每家人基本都租了一到两间房,每户每月的租金大概都在一千左右。”

在华西坝,云从龙家的阁楼曾是一个“红色图书馆”,收藏的书刊供进步学生随时阅读。他是当时中共地下党川康特委主要领导人张友渔和马识途的好朋友,为当时成都地下党报纸XNCR提供办报场地和设备。

谭楷介绍,马识途先生在得知他要去多伦多拜访云从龙的儿子云达乐后,专门录了一段音频以表达对云从龙的感谢。这段录音中,马识途说道:“你的父亲帮助我们(地下党)做了很多工作,我到现在都很感激他。”

“CS的孩子”往事

草编鞋芝麻糕便是“乡愁”一辈子

“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市郊的一家酒店的中餐厅里,都会如期举行一场聚会。”谭楷告诉记者,自1936年开始,聚会的传统已经持续了八十年。而聚会的主要人员,则是一群在中国四川出生,在四川长大的外国孩子。据资料记载,其由在四川工作的黄思礼、启道真和云从龙回加拿大休假时发起,后这一惯例被他们的后代所传承,最初命名为“华西俱乐部”,现称“CS聚会”。

“CS”即“Canadian School”,是一所为解决在四川工作的加拿大人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创办的全日制学校,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苏木匠”和云从龙的后代,都是“CS”的校友。1909年3月9日,CS学校在成都四圣祠北街开学,最初只有五个学生,其中四个加拿大人,一个美国人。

后来,学校不断壮大。1918年,CS学校搬迁至华西坝的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内。而在1939年战乱的时候,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学校搬到了距离成都一百多公里以外的仁寿县。

“那时的条件艰苦,‘CS’的小孩都是穿的草编鞋。”随即,谭楷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云从龙儿子云达乐与他心爱草鞋的合影。照片里,一位身着深蓝色方格衬衣,头发已稀疏花白的老人,胸前举着一双干净的草鞋,咧嘴笑对着镜头。“他一直珍藏着那十几年占有重要回忆的草鞋,好多‘CS’的孩子们都跟他一样,对华西坝和仁寿的日子念念不忘。”

谭楷还向记者透露,直到现在,“CS”的老小孩们,都还对仁寿芝麻糕情有独钟。“我去多伦多见他们的时候都会捎带一点,给他们尝尝儿时的味道。”华西都市报记者赖芳杰见习记者杨晨实习生丁峰摄影刘陈平

原标题:“CS 的孩子”身在加拿大乡愁却在华西坝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