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父母疏忽失职入刑 微博网友:八成投赞成票

2016-08-18 07:2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连日来,关于“歧途少年”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公益人士、检察官、律师提出的“未成年人犯罪,父母疏忽失职入刑”的呼吁,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大多数网友赞成这一呼吁,而刑法专家则表示需要冷静看待。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父母疏忽失职入刑”这一观点,成都云公益等致力于儿童保护的志愿者组织正着手展开调研,以期形成报告提交国家有关方面,以便在更大层面展开讨论,唤起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关注。

网友激辩:

疏忽失职入刑该不该

八成参与者投赞成票

昨日,本报再次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过程中父母缺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公益人士、检察官和律师也提出了“父母疏忽失职入刑”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微博上引发了热议。

在成都商报微博发起“少年犯罪 父母疏忽失职应入刑”的投票后,到昨日下午5时,共有741人参与了投票,其中81.5%的投票者表示赞成,18.5%的投票者投了反对票;而在赞成者中,有604位投票者认为家长的疏忽失职导致了严重后果;而反对的观点则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重点还在教育。

网友“纸鹤”在微博留言表示:“家长教育不好也应该由法律来进行教育吧?”网友李先生则在下面跟帖说:“父母有监护责任,就应该让他们在缺位这件事上接受惩罚。”

有支持此观点的网友认为:“养不教父之过,入刑让一些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让那些放任孩子野蛮生长的人看到问题严重性所在。”

不过,不少网友表示反对,“应该谁干的罚谁,父母负责赔偿,娃娃负责坐牢。”也有网友表示,“如果家长接受处罚还是要担心孩子的处境,会不会因为没人管变得更糟?”

这条微博,昨日一起收获了1280余条评论。

刑法专家:

社会也有责任

入刑问题须冷静看待

“刑事责任最重要的法治原则就是个人责任原则,所谓一人做事一人当。”就这一问题,刑法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告诉记者,从启蒙时代以来,刑法文明就坚持个人责任原则。

“对子女的教育并非完全是父母的责任,社会也有责任,不能完全推到父母头上。”阮齐林表示,子不教父之过,从道德上讲没有问题,但是要注意,子不教并非父之过,社会也要担当责任,孩子长大将成为社会的支柱。此外,人对自己行为要负责,父母管教不严,这种不管教的行为达不到刑事惩罚的程度。

中国政法大学刑诉法教授洪道德则认为,“疏忽失职入刑”可能会缺乏可操作性。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孩子的不良品德或者恶性行为,究竟是不是因为父母疏于管教引起的,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很难鉴定和判断。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光云认为,“疏忽照顾入刑”会造成一种把社会问题强加到家庭上的感觉。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下,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现象,其实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社会。

呼吁者:

不能简单理解为

“孩子一犯罪父母就判刑”

针对刑法专家等人的疑虑,一起呼吁“疏忽失职入刑”的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监察处检察官王亮说,“疏忽失职入刑”并不是一言概之,必须要通过严格科学细致的评估和相关证据支撑,证实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确确实实跟父母不积极履行监管责任、遗弃虐待或者本身就是侵害者有关,才能追究父母的刑事责任。

“并不是说孩子一犯罪,就一定要追究父母的刑责。”王亮说,“追究刑事责任对证据要求非常高,并不是随便就能够入刑的。比如说,父母长期的酗酒、家暴、贩毒等行为,对孩子心理造成扭曲影响或认识偏差,或产生暴力倾向、或违法犯罪,继而成为犯罪者,通过评估和证据表明确与父母行为有关的,才会考虑追究父母刑责。追究父母行为与未成年犯罪行为确有因果关系的父母疏忽责任,是最后和迫不得已的手段。”王亮说,“入刑”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制裁父母,而是唤起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王亮认为,通过呼吁疏忽入刑,如果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到未成年犯罪和有效监护缺失等方面,引起大家都以立法、对社会管理系统的讨论,也是一个好现象。

未成年人保护组织:

刑罚约束可促动父母警觉

武侯区美好明天社区儿童关爱中心负责人杨金惠从2006年就开始关注未成年人的问题,在她帮助一些走上歧路的未成年时,总是遇到一些困扰,“有些家长或者监护人就是不配合,总认为这个孩子就是属于社会,放任不管,甚至有些家长连自己都没管好。”杨金惠表示,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环境,对他们的三观树立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为家长懈怠而让这些人误入歧途,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得到惩戒。

“有家长不管、不配合,还会和我振振有词地说离婚了管不了,或者说自己没能力。”杨金惠表示,自己有时也感到很无力、无助,如果用刑罚来约束这一部分人,相信可以促动其他父母引起警觉,“毕竟酒驾入刑后还是对司机的行为有很大约束。”

杨金惠相信,关注儿童成长的公权部门可以介入其中,广大社会机构也可以进行关注,不同的人应该从不同维度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记者 宦小淮 于遵素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