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全国3年批捕未成年嫌犯92万人 惩治制度存隐忧

2016-08-24 07:23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史建婷

近年来,校园暴力、故意伤害甚至贩毒杀人等未成年人犯罪屡见报端。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如何?什么原因让“熊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何教育那些迷途少年回归正途?这些亟须思考和解决。

◆担忧: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暴力

前不久,一则新闻令人震惊:广西岑溪诚谏镇石桥村的3个孩子被残忍杀害。事后据犯罪嫌疑人沈某交代,他以摘果子为借口,哄骗3个小孩到一处偏僻地方,威逼小孩讲出家中藏钱的地方,后害怕事情败露,就将3人击打致死。由于案发时沈某只有13岁,不到法律规定的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作出收容教养3年的处罚。

一个13岁的少年残忍杀害了3个孩子,令人无法接受。“过去只有成年人才可能实施的犯罪,比如贩毒、绑架、暴恐犯罪,如今也开始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抢劫等恶性犯罪也在增多。”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史卫忠说。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5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92万余人,起诉108万人。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暴力,这在校园暴力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今年7月,内蒙古乌海某初中生王某自缢身亡。事发后,其父专门到学校查看视频监控,发现王某死前3次遭到同学殴打和侮辱,“儿子在学校经常受欺负,自杀肯定与此有关。”对此,甘肃兰州某高中的一位学生表示,“同学之间有矛盾,很可能会找人帮忙打架,只要不死人,警察就不会管。”

显然,校园暴力已不是单纯的口角纠纷、吵架拌嘴了。最高法曾梳理分析2013至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结果显示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

◆困局:

现行惩治制度有隐忧

在广西岑溪的新闻中,还有一处让人匪夷所思:残忍杀害3名儿童却只受到收容教养的惩罚。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量刑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根据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等八种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生活中,收容教养、监护人看管等是公安机关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罪犯经常采取的处罚管制措施,但是司法实践效果并不好。

“杨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伤害您。如果时间能倒流,我不会做犯法的事情,更不会伤害您。”这是一个13岁少年写的一封道歉信,他仅仅因为一部苹果手机,就向被害人泼洒汽油,并点燃打火机,造成被害人全身大部分特重度烧伤。由于作案时未满14周岁,当地警方只是依法作出由监护人看管的决定。其父亲所谓的“看管”,就是用一根铁链将儿子锁在家里。

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背景原因是父母疏于管教,或者家庭关系恶劣。“本就是因为父母没有管教而犯罪,结果犯罪后还要求父母加强监管,这能起到多大作用?”有专家表示,许多屡次犯罪的未成年人就是因为家庭已经无力监管,而法律又无法对他们作出管制措施。

“生活中,由于缺乏对家庭监护的监督,父母即使不履行监护职责也不会受到相应惩罚。”专家表示,大量事实说明,对于实施严重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一律不追究刑事责任,而仅仅责令家长加强教育,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会让犯罪少年不知悔改、一错再错。

◆对策:

构建多元化惩戒矫治体系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成为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基本原则。

“我们探索了一系列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诉讼程序和办理制度,如社会调查、亲情会见、附条件不起诉、犯罪记录封存、心理干预。”最高检新闻发言人王松苗说,从2013年至2015年,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社会调查6万多人、亲情会见4.8万多人、决定附条件不起诉1.1万多人、封存犯罪记录12万多人。

最高法刑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课题组的调研报告指出,应针对校园暴力等未成年人犯罪,探索构建刑罚之外的惩戒、矫治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相关规定,明确实施细则。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坚建议:“应重点建立专门学校教育制度,对不被起诉、被判非监禁刑、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送入专门学校进行教育矫治。”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孙力表示,“建议制定校园安全法等专门法律,明确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对于校园暴力的实施者,要明确建立联动协作帮教机制,实施必要的追踪辅导,防止重新违法犯罪。”

专家还表示,未成年人犯罪多发,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未来,只有加强和改进家庭、学校教育,改善犯罪少年的生活环境,心理矫治和行为矫治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最佳教育效果,使其重新回归正途。

原标题:如何避免迷途少年一错再错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