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法制办等5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现有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改革基础上,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推进“五证合一”改革,确保10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五证合一”改革将释放哪些利好?如何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8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召开全面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就此进行了解读。
简政放权,激活经济发展潜力
8月15日,青岛祥盛金源工贸有限公司员工李艳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领到了山东省首张载有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等“五证”信息的营业执照。“企业登记要跑的部门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高,这对我们企业来说是件大好事。”李艳说。
在张茅看来,推进“五证合一”改革、逐步解决审批管理中的问题,进一步为企业松绑、为社会减负,减少企业办事的“要件”和程序,打通“最先一公里”,是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和要求。
自我国去年实行“三证合一”改革后,注册一家企业所需的时间从一个月左右缩短到几天,效率大幅提升,我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比上一年提高6位。尽管改革效果明显,但张茅介绍说,新西兰开办企业只需1个程序半天时间,新加坡为3个程序两天半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开办企业时间仍有压缩的空间。通过推进“五证合一”改革,可以进一步减少登记环节和开办企业所需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准入服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而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新旧功能转换的重要时期,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的成效也“有目共睹”——今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万户。“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结构转换提供了新动力。同时,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出的创业就业热潮,对保障就业增长、缓解社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茅认为,推进“五证合一”改革是商事制度改革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推进,将营造更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更好地激发我国经济蕴藏的发展潜力。
信息共享,确保改革如期完成
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改革在持续推进,市场有更多期待,但不少人也产生疑问:“五证合一”是否意味着要将此前的改革成果推倒重塑?
对此,张茅回应称,“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实行的登记条件、登记程序、登记申请文书材料规范和营业执照样式与“三证合一”相同,而那些已按“三证合一”登记模式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不需要重新申请办理“五证合一”登记,相关登记信息将由登记机关共享给社会保险、统计等单位。
按照已公布的时间表,“五证合一”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最后期限是10月1日。目前,浙江、湖南、贵州、山东等地都已颁出各省首张载有“五证”信息的营业执照。这项改革还存在哪些难点?如何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张茅表示,信息共享是“五证合一”推进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记者了解到,“五证合一”虽然表面看只比“三证合一”多归集了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但这两个证背后却是海量的信息。改革涉及部门多、共享内容多,对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统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进‘五证合一’改革,要强化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企业基础信息的高效采集、有效归集和充分运用,以‘数据网上行’让‘企业少跑路’。”张茅说,各部门要通过共享平台及时传递、有效运用数据信息,逐步建立“一窗采集完善、部门流转通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应用机制。
张茅强调,各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应积极协助发改、人社、统计等部门,依托已有的设施资源,继续完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最大程度运用此前“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成果,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原标题:“五证合一”加速释放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