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经典版画再现飞夺泸定桥壮举

2016-09-26 07:32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史建婷

《飞夺泸定桥》版画 江碧波 作

在77岁的著名版画家江碧波心中,泸定桥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这不仅因为“飞夺泸定桥”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要地位,还源于半个世纪前她在四川美术学院读本科时创作套色木刻《飞夺泸定桥》的经历,这一切,至今仍深深印在这位老艺术家心底。

《飞夺泸定桥》的艺术价值获得了极高的认可: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3座国家级文化场馆,同时收藏着这幅1961年创作的经典版画。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的江碧波工作室,听这位77岁的老艺术家聊起当年的创作点滴。

采风长征路 遇险金沙江

十几名战士半蹲或匍匐在铁索桥上,对岸的火光映红了坚毅的面庞,岸边的机枪向对面喷出火舌,桥下则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这幅套色木刻《飞夺泸定桥》曾广为传播,在一代代国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件作品的作者江碧波,当年刚20岁出头,还是在四川美术学院读本科的一名小姑娘。1958年,江碧波考入四川美院绘画系,这是西南美专改为四川美院后的首批学生。受版画家父亲江敉的影响,小姑娘选择了学习版画,成为当时仅有的3位版画学生之一。

说起《飞夺泸定桥》的创作缘由,江碧波至今记忆犹新。读大二那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全国征集长征题材美术作品,四川美协和四川美院各分到两幅创作任务。“四川美协搞的是黑白木刻,分别由李焕民、宋广训来创作;四川美院搞的是大型套色版画,由我和大学同学袁吉中来完成,我们分到的恰好是与金沙江、泸定桥相关的题材。”

1960年春末时节,江敉带着江碧波和袁吉中前往金沙江、泸定桥一带采风写生。加上到部队体验生活,跟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前后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在金沙江边徒步走了好几天,两边的山很高、很陡,到处都是泥石流留下的痕迹,条件非常艰苦。”

到了金沙江皎平渡,3人坐船体验渡江还遇上了险情。“下游不远有一个滩,相当于一个小瀑布。

老船夫和小船工分别在船头船尾,结果小孩不大使力,眼看着船就要朝险滩冲了过去。老船夫感觉到了危险,朝船尾又吼又骂,使尽浑身解数才安全到达对岸。”

“蚂蚁啃骨头”再现英雄史

江碧波回忆,当年的泸定桥“木板比较稀拉,不像现在铺得那么多那么平”,桥下就是水流湍急、巨浪滔天的大渡河。为了体验红军过桥的惊险,江碧波手抓铁索、脚踏木板,把泸定桥来回走了两遍。“过桥还是有点吓人,还好,年轻时没有脚软。”

3人在泸定待了4天,每天在桥头画水彩写生。桥头当年有个垃圾堆,江碧波就坐在垃圾堆上坚持画,中午饿了就啃个馒头。她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创作上,“交通、食宿方面的困难都没在意,更不会因此感到痛苦。”“我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叫困难,”江碧波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要高度尊重这种信任,自始至终要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去完成。”

一个月的实地采风、体验生活结束后,江碧波才回到重庆开始起稿创作,这一来又花了半年多时间。“我没有用模特,因为他们做不出那样的动作,坚持不了,也没有那样的感觉。当年时间比较宽裕,我就在稿子上反复琢磨。拿起笔不等于画画,但是要把感觉投射上去。”

江碧波反复修改人物的位置、动作、神态,画面的结构、光影关系……最终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她表示,《飞夺泸定桥》首先要解决整体的布局,把基本构图“立起来”。然后是每一个人物的提炼、造型、交接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组合关系,形成一个“活”的画面。

“感受整体气象的同时,人也包容在里面了。”江碧波觉得,作为艺术家应该有使命感,不能一味地“自我”,《飞夺泸定桥》就带着自己强烈的真诚和感情,坚持了一贯的态度和责任。“虽然没有一分钱,甚至连收藏证书都没有,但我们还是很高兴、很自豪。”

原标题:经典版画再现飞夺泸定桥壮举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