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蓉平:绿色发展的关键是绿色产业

2016-09-27 15:41   来源: 央广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G20峰会上绿色发展议题的热度还未褪去,成都“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消息,又成为新的焦点话题。

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体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的药方是“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将城市生态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出台《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可以说是一次国家中心城市破题“绿色发展”的探索实例,值得关注和探究。

其一,在中国探索绿色发展的城市体系中,成都有其特殊性。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6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式、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对周边乃至全国城市有示范效应。成都的探索,就是中国最高层级城市的探索。

其二,看地理位置,成都位于长江上游,向西有向青藏高原过渡的众多山脉,向东有汇入长江的众多水系。刚披露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寄望成都等城市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在长江上游构筑一道生态屏障。这道生态屏障的构筑,成都的作用举足轻重、责无旁贷。

其三,作为一个人口总量已逾千万,经济体量已过万亿,城市规模快速扩展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发展已经到了新的路口,转型发展方式已是必然。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要求成都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还是发展,要谈发展,就迈不开产业。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和生活体系,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机构和生活方式,被成都放在绿色发展的关键位置,可以说抓住了关键。

人类工业社会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一度成为矛盾。60年前有伦敦烟雾事件,60年后依然有雾霾围城、废水入江、沙漠排污等环境事件。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要追求永续的发展,都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只谈经济发展,不顾生态保护,是涸泽而渔。只谈生态保护,不顾经济发展,是水中捞月。成都提出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其内核是将发展与保护变为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了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才有社会财富的产出,才能在避免破坏生态的同时,腾出手来,修复生态、治理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础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找到新的“绿色动力”,成都在这个领域的探索,无论成败都将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范本。

一直以来,倡导老百姓绿色生活,几乎已经成为城市生态建设中的老生常谈。在成都的实施意见中却可见新意,从城市治理的高度,要求城市管理者有所作为。诚然,绿色发展需要人人共享、人人共创,但城市生活方式是不是足够绿色,除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城市本身的设计更加重要。要倡导绿色出行,城市是不是提供了可替代的交通方式?要倡导节约资源,城市是不是建设了中水回用的设施、节约能源的建筑?成都在行动计划中有所设计,从城市形态的变革,到小街区规制,海绵城市的建设,无不与绿色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住在城市。”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这样写道,这句话历经千年依然贴合现实。要尽快改善特大中心城市的生态环境,让城市居民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福祉,需要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正是因此,成都才把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生态产品”这个名词来源于十八大报告。专家认为,生态产品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等一切保障生态安全,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在城市之中,“生态产品”的供应有极大的人为因素,考验着管理者的理念和能力。

自然赋予了成都两山环抱、两江环绕的美好生态基础。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提高生态产品供应的量和质迫在眉睫,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大气、水、土壤的有效治理,就无法满足人们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提高森林覆盖和绿化率,推进“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增花添彩”工程,也是为了营造一个处处见绿、处处美景的城市生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成都,是全民可以共享的发展成果。

使发展与保护相互依存,使生活与环境更加协调,成都已经启动的绿色发展探索,给中国城市提供了一个新的预期:未来的城市,时时处处,都能遇见美丽中国。

原标题:蓉平:绿色发展的关键是绿色产业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