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九点,王长寿就换上长衫,拿着铜锣和灯笼,沿着平乐的老街巷,边走边吆喝。
更夫王长寿的本职其实是打铁匠。
“当!”“二更了,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关门关窗,防偷防盗。”“当!”
10月3日晚9时许,邛崃平乐古镇,更夫悠长的声音在老街小巷逐渐弥漫。锣声慢慢悠悠、人声微微嘶哑,这样的搭配,在这个古镇上的夜晚,已经响了12年。
因国庆黄金周的缘故,初秋微凉的清风中,平乐镇有着不复往夜宁静的闹热。这一天,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涌进了近6万名游客。
对于更夫老王来说,这一天没有什么不同。不管是静谧的平日,抑或喧闹的节假日,他都要穿上长衫、戴上毡帽,提着灯笼,敲着夜更,慢慢走过平乐的大街小巷。
而对于游客来说,老王的出现,无疑是假期夜晚的一个“惊喜”。
“呀,是更夫!快给我拍一张。”“哈哈,有趣,还是第一次看见更夫呢。”一时间,手机、相机、自拍杆,“长枪短炮”对准老王。老王眯着眼一笑,继续缓缓敲更而去。只不过,他的声音渐渐更响了,步子悄悄更慢了。
更夫故事
三代铁匠白天打铁晚上敲更
平乐古镇,乐善桥头,拾八店街,更夫老王的“王氏铁匠铺”静默其中,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小铺子已在白沫江边存在近百年。
老王名叫王长寿,今年64岁,短平头,小眼睛,身材瘦小精干,说话语速很快。10月3日黄昏,记者来到老王家时,他随便穿着件短袖,正坐在铺子前的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烟。
“我们家三代都是打铁匠,我从十二三岁就开始拉风箱打铁。”比着手指头,老王告诉记者,语调中充满自豪。
老王的一天,通常从早上5点开始,简单洗漱用餐后,他开始到铺子里打铁,把熟铁块扔进炉火中煅火、大力拉动风箱、用大锤轮番敲打烧红的铁,成型、淬火、打磨,做出锄、刀、钉、钯等用具。“现在城里人来玩得多,我就做各种小锄头,拿回家侍弄花花草草。”老王说。
下午5点,老王关掉铺子,开始为晚上敲更做准备。洗个澡,吃个饭,换上衣服——那套复古的深蓝色长衫,是老王敲更的“工作服”,戴上毡帽,打铁匠老王便成了更夫老王。
每晚敲更,老王的线路是固定的,从大桥街拐进水井街,从新兴街走到骑龙街,还有闫行街、长庆街、顺和街等大大小小十余条古街老巷,一圈下来,最快也要花费近1个小时。
“像糠市街,以前是堆米糠的,乐善桥是同治年间就建造的……”作为老平乐人,老王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小镇的路越来越平整,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在他心中,那些儿时从父辈口中听来的小镇故事依然仿若就在昨日。
“找我打更,是复古,其实不用‘复’,我们这儿一直都挺好的。”吸一口烟,老王嘿嘿笑道。
敲更12载
劝过架也为迷路游客带路
2004年1月1日,老王敲上第一声更,这一敲就是12年。
在古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从晚上七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五点。古时的打更人一般依靠沙漏或燃香来判断时间。到了老王这里,为了不影响当地居民休息,他一般只打二更,就是晚上九点。
老王说,刚开始景区工作人员找他打更时,他是迟疑的。“因为照老辈的说法,打更的都是孤人,有妻儿的人去打更会把家人克住。”后来,镇长又亲自找上门来邀请,“镇长平时很照顾我,我要给他‘扎’起。再说当时我婆娘本来就不在了,女儿也成家了,我又是铁匠,按老话来说‘镇’得住邪,就接下了。”
从此,一年365天,不管炙热炎夏,还是凛冽寒冬,春节除夕,每晚准时打更已经“刻”进老王的生物钟。
12年的夜路走下来,老王没闯见过“鬼”,但稀奇事也见了不少。
“有小两口吵架的,我就会上去劝劝,‘吵莫子嘛,日子楞个好过’。”老王说,“但看见那种打群架的,我就远远喊两声‘莫打了’,然后去派出所找警察。”
老王碰见更多的是迷路在小镇“阡陌交通”中的游客,“这个时候,我就给他们指个路,或者带他们找过去噻。”
不过,老王也知道,他的职责还有提醒防火。在平乐,房屋都是砖木甚至古木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小,一旦起火,必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不过,最初接下更夫这活儿时,老王也是各种不懂。他跑去问镇上的老人,才知道打更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打更人手持铜锣或梆锣,有规律敲击,不同时辰敲击的节奏不同。同时,更夫边走边吆喝的口号,也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有所差别。
“不过,老头子们也有说不准的,比如说更夫是孤人。”老王狡黠一笑,“我敲更第二年就认识了现在的媳妇,我们两个过得好得很。”
原标题:成都全搜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