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级阶段。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特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
连日来,我市各区(市)县深入传达贯彻全会精神,按照全会有关城市生态建设工作战略部署,积极采取行动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揽,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和美丽成都行动,为成都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武侯区
打造宜人生态
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绿化覆盖率达到45%,空气质量优良率名列中心城区前茅……武侯区河流环抱,公园众多,环城生态区面积宽广,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
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加强绿地绿道建设,大力整治黑臭河渠,实施“增花添彩”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统筹推动十里生态绿道、百亩运动休闲公园、百亩文博艺术公园和千亩赏花基地建设;连片打造江安河都市休闲旅游街区、女鞋之都4A级旅游景区、浓园国际艺术村,建成10平方公里文旅产业聚集区;做美江安河、府河、清水河等河流水系,让武侯的城市更绿、河水更清、蓝天常在。
双流区
筑牢生态本底
加快建设美丽成都引领区
“贯彻落实好市委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绿带环绕、水韵灵动、城景相融的美丽成都引领区,关键是要倡导公交出行、中水回用、分享经济等绿色生活方式,让市民享有更多的生态福祉。”双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点是要持续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研究金马河、江安河、锦江、牧马山“四大生态带”保护机制,提升优化怡心湖、杨柳湖等生态湿地和滨水空间现有规划;加快环城生态区和江安湖4号湿地项目建设,实施好“五湖四海”连片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网建设,打造有机小街区。
而在筑牢生态本底方面,将构建“一带双核、两片两网、四楔多点”的总体绿化布局,使全区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1%、45%;形成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体系,基本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
郫县
加强水源保护
推进国家生态示范县建设
“我们要努力把科技创新中心、高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起来,聚集形成更大规模和体量,同时更要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郫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扎实抓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重要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水源保护等城市生态建设,让未来的郫县成为最具品质、最为生态的宜居宜业新城区。
该负责人介绍,按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部署,郫县将加快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提升美丽城乡的生态建设品质。重点要加快推进两河水源保护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宜居水岸”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大力开展治水、治土、治霾、治环境行动,扎实推进国家生态示范县建设,为成都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多作贡献。
大邑县
用好绿色杠杆
打造县域生态工业工程
“大邑县明确了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方向,这与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精神高度契合。”大邑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邑正着力打造县域生态工业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工业区(点)企业参与清洁生产认证,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节水改造,将绿色发展概念充分融入“工业强县”的进程之中。
同时,大邑县通过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顶层设计,用好绿色发展杠杆,严把全县环境准入关,运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促进现有企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小组微生”的持续推进,目前大邑已有20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实现国家级生态乡镇全覆盖,并建成省级生态村6个、省级人居活动社区2个、市级生态村183个、市级生态家园644家。
本报记者 张渝 王丹 洪继东 粟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