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向薛瑾发的问候信息
两年前,云南赵洁的女儿得到来自四川的小丁的肾脏供体,并因此起死回生。两年来的每个周一,赵洁都会向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捐献协调员薛瑾发来一条微信问候,也希望薛瑾代为转达她的谢意。按照国际惯例,在器官捐献移植中,供受双方的信息实行“双盲”制度,即捐献方和受捐方对彼此信息是不了解的。因此,两年来,两个相距千里的家庭彼此挂念,却无法相见,他们根本不知道对方身在何处,姓甚名谁。两个家庭的情感交流,就由器官捐献协调员薛瑾作为中转——两年来,她将一个家庭的问候与谢意,转给另一个家庭,让这种情感能够得以维系。
薛瑾成为两个家庭情感交流的桥梁
手术
一个生命逝去,换来一个生命重生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云南的赵洁(化名)有了两天的假期,她带着女儿秀秀,一家三口到了离家不远的一个古镇游玩。女儿两年前的手术场景又浮现在眼前,她说,“那一刻我长舒一口气,未来幸福的日子仿佛已在眼前。”
3年前的国庆假期,刚读高一的秀秀经医院确诊为肾功能衰竭,晚期。长达一年的漫长透析之路开启,但这并不能挽救她的生命,唯一的办法只能换肾。2014年,秀秀的信息录入到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
在焦急等待半年后,赵洁接到了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电话,一位仅9个月的小孩捐出的肾脏与女儿配型成功,一家人随之赶到成都接受移植手术。不过手术却并不顺利,手术台上,女儿出现了严重的排异现象,手术不得不终止。刚刚燃起希望的赵洁瞬间跌回谷底,“这可能就是天意吧,再坏的结果也得接受。”不过,3天后,希望再次重燃。院内又重新找到了相匹配的供体。这一次,整个移植手术非常顺利。
让赵洁重燃希望的是来自四川的一个家庭。当年9月,刚刚开学的一个周末,10岁的小丁倒在了家中。小丁被紧急送往医院,医院的诊断显示,小丁为自发性脑出血。当地医院一系列的急救均未能奏效,小丁被评估为脑死亡。医生向其父母提出可以捐献孩子器官,来延续他人的生命。小丁父母决定捐出孩子的肝肾和眼角膜。
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薛瑾接到了当地医院的电话,并驱车前往,将小丁的肾脏带回医院。随后,肾脏移植到了秀秀体内。手术那天,正好是中秋节,一个团圆的日子。10岁的小丁离开了世界,而16岁的秀秀则在手术中获得了新生。
感激 少女和她的家庭,每周一都要发问候信息
术后的秀秀恢复良好,从入院到出院,时间不到两个月。那年12月的生日,秀秀向薛瑾发来了一条消息,“终于过了一个完整的生日”。赵洁说,女儿生病期间,每一天都是痛苦的煎熬,“真怕她熬不到生日那天。”
今年,18岁的秀秀已经成年,且亭亭玉立。从女儿手术成功的那天起,赵洁就迫切地希望获得供体的信息,她想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激。但是,由于器官捐献实行“双盲”制度,这个想法只得搁在心里。现在她知道的唯一信息就只有复印的配型单上的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小丁。她的感激也只能通过薛瑾进行转达。
配型单如今还依然保存在家里,而小丁也成了家里的一员。“我像一下有了两个孩子一样,尽管看不见他,但总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在节日里也会问候他‘小丁,过得好不好啊,谢谢你’。”赵洁说。
两年来,赵洁保持着一个习惯,在每个工作周的开始,她都会通过微信向薛瑾发去一条消息,“一周好”、“一周好心情”“一周平安快乐”……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医院工作人员表达谢意,也希望通过薛瑾,向小丁和小丁父母表达感激。
“尽管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寄托着无尽的挂念。”薛瑾说,这些问候与谢意,她都会在与小丁父母的通话中,代为转达。
在每一个传统佳节,赵洁会在心里默默期待,“希望小丁的爸爸妈妈能过得好,虽然不知道他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