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持续扩大卫计系统有效供给 加快“健康成都”建设步伐

2016-10-12 07:06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公共服务是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要更加注重机会公平,完善制度安排,强化政策兜底,合理引导预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

“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民生。”昨日,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贯彻落实全会民生领域的相关精神,市卫计委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确保卫计事业改革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思路和路径。未来,我市的卫计工作将以向人民群众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作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转型的第一动力,矫正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合理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扩大卫计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卫计资源均衡配置和品质提升,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夯实健康基础。

狠抓医改重点任务落实

满足广大市民健康需求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医改工作是持续扩大卫计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路径,我市医改工作要以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启动实施为契机,狠抓重点任务落实。

医改工作如何实施,如何满足广大市民的健康需求?据该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分级诊疗落实。落实监测、通报、督查、约谈等制度,推进新型医联体建设,确保实现医联体基层全覆盖目标。同时强化医联体内涵建设,健全运行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实现基层首诊,提高县域内就诊率。

在此基础上,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39项具体任务落实,推动以管理体制、运行新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人事薪酬制度、法人治理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效。同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编制,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规范签约服务模式和内容,推进“无偿公共服务+有偿签约服务并行”。并统筹推进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支付方式改革、药械供应保障机制等医改任务以及政府投入机制、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制度、人才队伍建设、卫生信息化等配套改革。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形成“首诊在基层”服务模式

全会提出,要加强健康成都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为此,我市卫计部门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品质,为有效承接分级诊疗、医养结合等工作要求,提供品质更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下基础。

记者了解到,我市卫计系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布点规划,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情况、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承担区域内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并将逐步承担起综合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与综合医院分工协作,有效就诊和转诊,满足“15分钟健康圈”需求。

同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建设。通过改善房屋建筑条件、提高设施设备配置、美化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品质。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逐年提高,每千常住人口配备的基层卫生人员数达5人以上,所有基层卫生人员实行年薪制,将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实现城乡每2000名居民有1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个家庭拥有1位家庭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就要让广大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据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我市着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入手,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规范签约服务模式和内容。

在疾病防控和免疫规划方面,依托健康管理云平台,以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等为重点,建设医防融合、全程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与信息报告制度,提高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并强化疫苗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在产儿科系统建设方面,继续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简化办事流程,严格执行生育服务登记制度。依托三级医院和优势医院,推进区域产儿科医联体建设,完善产科和新生儿急救体系。在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方面继续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和“两癌”免费检查、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

记者了解到,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我市还开展了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从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弘扬健康文化五大领域入手,实现城市村镇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及时足额发放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特别扶助金,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优先落实医疗服务、老年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同时,推进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试点工作,实施流动人口健康直通车项目,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本报记者 王静宇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