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位音乐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摇滚音乐活化石”之称的鲍勃·迪伦,战胜“千年陪跑”村上春树和“谣传”获奖者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把今年的诺奖拦于怀中。
鲍勃·迪伦获奖的消息,会让音乐从业者和知识阶层感到兴奋,另外,文学爱好者也会觉得欣慰,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鲍勃·迪伦的本质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与歌词写作,要比一些同时代的诗人更隽永,也更有欣赏性。
让鲍勃·迪伦与诺奖显得有点儿距离的,是他的民谣、摇滚歌手身份。有人把鲍勃·迪伦称作为“世界摇滚之父”,难道“世界摇滚之父”不是猫王吗,如果说猫王开创了摇滚乐的历史,那么迪伦则赋予了摇滚乐以灵魂,但在摇滚之外,鲍勃·迪伦作品中的诗性与文学性,才是他多年之后与诺奖结缘的关键所在。
鲍勃·迪伦曾与中国有缘,2011年4月6日,他的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开唱。迪伦演唱会的舞台布置非常简陋,射灯把他和乐队的背影投射到身后的幕布上,这就是所有背景。幕布上迪伦的身影,不像是属于一位巨星的,而仿佛来自乡间酒吧的驻唱歌手。鲍勃·迪伦连续唱了一个半小时,每首歌的间隙时间不超过一分钟,他一手把着麦克风,一手把着一瓶矿泉水,70多岁的老头子还有如此力量,让人感叹。
音乐之外的鲍勃·迪伦,是一个没有被充分发现的人,在音乐的光环之外,他拥有一位诗人的朴素与优雅。洪晃曾在微博上讲述了她第一次见到迪伦的故事,说她小时候在纽约上小学,鲍勃·迪伦是班里一位学生的家长,有一次洪晃受邀参加鲍勃·迪伦专为孩子举行的派对,一个穿着大裤衩的怪叔叔为他们唱了很多歌,那个怪叔叔就是迪伦。
鲍勃·迪伦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名字叫《答案在风中飘扬》,这首歌给他带来了名声,让他拥有了“抗议型歌手”的身份,但鲍勃·迪伦并不为这个身份而感到自豪,在他的言论中,甚至传递出反感成为符号、拒绝被贴标签的意图,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更追求一种朴素、真实的生存状态,而不愿意成为意识形态工具。
诺奖选择把今年的奖项颁发给鲍勃·迪伦,不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鲍勃·迪伦的和平歌者身份已经足够遥远,反而诺奖为他撰写的颁奖词更能说明获奖缘由,“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这句简单的评语,更多是从文化、音乐的层面上肯定鲍勃·迪伦,这是对他作品文本价值的褒奖,而非因为别的什么因素。
把诺奖颁给鲍勃·迪伦,体现了诺奖评委会的开放心态。历年来诺奖的评选结果,都是难以猜测的,尽管每次获奖人选名字公布,总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解读,但诺奖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它从来都没有脱离过对文学的尊重,以文学含金量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考核标准,给出禁得起时间考验的获奖者人选,这是诺奖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鲍勃·迪伦获奖为未来的诺奖的评选,打开了一个更开阔的想象空间。在多媒体时代,文学的定义本身就在不断被冲刷与更改,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严格意义上的诗歌、小说可以获得诺奖,具有文学含金量的音乐作品,也一样可以分享诺奖的荣耀。鲍勃·迪伦获奖,是诺奖送给所有文艺作品创作者的一个礼物,这次颁奖结果,会鼓励世界范围内的文艺创作,向着更多元的方向行进。
原标题:评:鲍勃·迪伦获奖,诺奖开始变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