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本报曾对林老进行报道。
坚守
逆时代的老三样
如今眼镜店还在用
今年1月10日,林老94岁生日。
2015年年底,因身体不适,他彻底告别了验光配镜。而在本报记者面前,他还是忍不住玩起了自己的“老三样”:打开台灯,慢悠悠地拿起检影镜,一个如同小手电筒的东西,按一下开关,闭上左眼,右眼杵在观察孔上,细细观察从测试者视网膜反射回来的光线,判断是近视还是远视,大致读出度数。除此之外,还有验光镜和磨片机。
光影仿佛一下回到几十年前。林老一字一字说着:“眼镜戴上是否舒服,很直接,骗不了人。以前,电脑测光不能正确处理散光,所以,我还是用‘老三样’”。他翻出一位美籍华人写给他的多封书信。这位华侨有3000度近视,曾让许多医院望而却步,跑遍很多城市,都找不到满意的眼镜。后经人介绍,专程回国找到林老。林老用验光检影法,准确测出了他的近视度数,并为他配了一副超薄款,华侨十分满意。他握住林老的手说:“走遍美国、中国台湾,都没配到合适的眼镜,没想到您老手到擒来,令我眼界大开!”
如今,门店仍靠着“老三样”给顾客验光、配镜。但林绍容也看到了被时代冲击的危机,“以前,验光要拜师学习,是门手艺活,现在有了电脑,稍微学习几天就可以上手。”
面对着商场里镶嵌着钻石的镜框,以及眼镜行里各式各样的眼镜,林老也曾感叹:“国外品牌受追捧,盖过老手艺人了。”
不舍
想再看看眼镜店
想回重庆寻找当年记忆
近两年,林老的步伐越来越慢,身体也越来越差。儿女们看到,他的耳朵几乎听不见了,话变少了,太极拳不打了,电视报纸也不看了。有时,儿女们带他去小区里散步,回忆起过往,他会喃喃念叨:“年轻时,老板还要悄悄给我发奖金……”,“在重庆,我领二两黄金哦。”说完,又陷入沉默。
林老既近视,又远视,还老光,当年还戴平光眼镜,如今换上了无形双光眼镜。镜面下方,多了一块弧形区域,上半部分看远,下半部分看近,而框架依旧是他喜爱的棕色半边框。
今年4月,儿女们带着林老前往文殊院。半路上,林老突然开口:“我想去看看我的店。”儿女们将他送到门店,他坐在轮椅上,左看看右看看。这时,一位60多岁的女士走进店来,激动地握住老人的手:“林老师,好久没看到你了,我可是你的忠实粉丝哦。”说着,她掏出手机,和林老合影。林绍容说,在父亲退休后,好多顾客都会问“林老没来吗?”
林宓说,父亲曾说,希望有生之年回一趟重庆,找找当年的记忆,“我想,那就是他对眼镜最痴狂的时代。”
今年8月,林老身患感冒,住院后长期卧病在床,身体机能严重下降。10天前再次入院,20日凌晨停止了呼吸。
“大国工匠”配镜三绝
1978年,林老拿到了省商业厅颁发的特级配镜验光师职称,成为当时全省首个配镜验光特级技师。他技艺的高超之处,主要有“三绝”:
一绝:专治“睁眼瞎”
他对付高度近视,有一整套秘籍——精确的配镜度数。“有时候度数配高了,看远的清楚,看近的又模糊。有时度数配低一点,反而能让几乎报废的眼睛重见光明。”林老摸索出,一般戴上眼镜后,能达到1.0的视力,这时的度数是最合适的。
二绝:矫正斜视
林老凭着配镜,让许多斜视患者逐渐恢复了正常视力。他主要通过找到斜视患者眼睛的聚焦点,将镜片上的聚焦点从斜的逐渐往正的转移,这样每半年配一副眼镜,每半年矫正一点,两三年后,视力自然就恢复正常了。
三绝:让眼镜服帖
很多戴眼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眼镜戴起来不舒服,不是压着鼻梁就是箍着耳朵,而林老配的眼镜,会根据每个人的脸型、鼻型、耳朵大小来选择合适的镜架,使得只要是他配的眼镜,没有一个戴起来不服帖的。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天宇摄影刘陈平吕甲
原标题:94岁特级配镜师林克兴病逝:一生执着 为人配一副合适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