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彝海结盟》热播背后的拍摄故事

2016-11-02 07:29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彝海结盟》剧照。

《彝海结盟》从登陆央视八套以来,因为真实地还原了80年前的长征场面,再加上紧凑的剧情,收视不断攀高。自10月24日开播,收视率在全国卫视同时段电视剧播出中,连续九天排名第一。这部高品质的电视剧,到底是怎么拍摄的?11月1日晚,华西都市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彝海结盟》的导演王伟民,讲述了电视剧拍摄背后的故事。

两年精心筹划《彝海结盟》的凉山烙印

“凉山州各族人民,盼望把《彝海结盟》传颂了80年的真实故事搬上荧屏,现在终于在央视看到了《彝海结盟》的电视剧。”能取得现在的收视成绩,作为《彝海结盟》的导演,王伟民显得非常激动。

王伟民说,电视剧《彝海结盟》,其实是地道四川本土的“凉山制造”。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出品,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唯一一部以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视剧作品。

《彝海结盟》拍摄筹划,在凉山已经很久了。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彝海结盟”80周年,把“彝海结盟”这份珍贵、厚重的政治、历史和精神财富,通过电视艺术的形式,转化为新时代红色中国梦的价值诠释,传播并弘扬“彝海结盟”的革命大义和民族团结精神,奉献给全国人民。

据王伟民介绍,该剧差不多两年前就开始精心策划。“2015年9月底至10月初,我们首先邀请了曾担纲《刘伯承元帅》《黄埔军校》《长征谣》的著名编剧傅建文,带领主创人员来到凉山州,在会理、德昌、冕宁、越西、宁南、普格、西昌等地完成实地采风,收集了大量创作素材。”

凉山各族人民全力支持《彝海结盟》拍摄

除了再现峥嵘岁月中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实际上在《彝海结盟》这部剧中,对于彝族的文化产业走向全国,更是一次难得的展现机会。该剧的拍摄也弥补了凉山州至今没有一部全面、完整反映凉山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的电视剧的空白。

王伟民介绍,“彝海结盟”的传奇故事,在大小凉山已传颂了整整80年。因此,从去年筹拍开始,凉山各族百姓就立即行动,《彝海结盟》在凉山拍摄期间,各县各乡各镇各村都大力支持。

拍摄《彝海结盟》,倾尽了凉山各族人民的心血和希望。王伟民介绍,为了展现毕摩文化,以及凉山彝族的民风民俗,在服装等细节上剧组也颇下工夫。他说,彝区十里不同穿,“隔着几里地就有穿着的区分,大裤脚与小裤脚也有区分,我们都有请专家考证过。”此外,口弦、月琴等彝族民族乐器,在剧中常常使用,彝族群众更是随便让剧组用。彝族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在剧中也多有体现。 华西都市报记者杜恩湖

导演王伟民:顶尖设备为画面调色 

短短九天,《彝海结盟》画面精美,故事扣人心弦,彝族民俗风情风光神秘而迷人,受到了全国观众的追捧,迅速成为了近期央视8套的热播剧。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彝海结盟》的画面颜色格外明艳。该剧导演王伟民介绍,全剧采用艾美拉电影摄影机拍摄,完美呈现四川大凉山绝美风光,取景构图大量使用广角宽画幅。在人物刻画上,重视人物服饰造型,展示民族服饰风情之美。强调影片质感,在高原搭建彝族村寨,还原历史真实场景。其中,冶勒彝寨为果基家族的寨子,剧组根据拍摄需要临时搭建,简直是巧夺天工。

“后期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数字化调色系统mistek,进行通篇调色,使影片画面色彩达到了胶片效果。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尝试。”王伟民说。 

原标题:《彝海结盟》热播背后的拍摄故事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