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6中国(成都)城市群高端对话”活动中,028区域公号联盟成立 摄影记者 王红强
互联网、市场、全球化
2016中国(成都)城市群高端对话昨举行,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机遇和挑战?肩负国家使命的成都,如何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全球资源的整合和竞争?
昨日,由成都商报社和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主办,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协办的“2016中国(成都)城市群高端对话”举行,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对话以“国家中心城市的动力与支撑”为主题,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工作组成员周旭,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中国国际城市化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津逵,中欧城镇化领导力项目首席欧盟专家尼克莱等专家,以及1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的高管和大成都范围内各区(市)县相关负责人出席,研讨发展方向、交流分享经验、共谋协作发展。成都商报记者 肖刚
建言献策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中国国际城市化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津逵:
“我感觉成都和其他城市很不一样,我总结了三个词来表达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包容、引领、创新。”昨日,李津逵分享了他所理解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与发展”。
成都该如何实现“引领”发展的作用呢?李津逵表示,成都应该充分植入海洋文明的基因,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市场、全球化这三大“海洋”。
演讲中,李津逵还提出了成都能不能融入“太平洋创新圈”的思考。李津逵说,20世纪,85%的创新成果都来自大西洋沿岸,但进入21世纪后,“太平洋创新圈”已渐成气候。在李津逵看来,尽管成都的“双创”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一线城市仍有差距,所以应抓住机会,吸引人才聚集,发展创新产业。
中欧城镇化领导力项目首席欧盟专家尼克莱:
“我的孩子现在也在成都上学。我希望成都能被打造成一个新的创新创业的城市,我的孩子和他的同学们从小在这个城市中学到创新意识,长大以后不一定要去大公司为别人工作,而是可以自己创业。”尼克莱表达了对成都创业环境的希冀。
在国家中心城市的磁铁效应下,如何将更多公司引进到成都?他认为,在未来10-20年中,不少大公司可能被取代,未来将不再强调公司实体,而是强调生产性公众,因为个人就可以进行创造。
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
在欧洲,56%的人住在十万人口的中小城镇里,这是由于欧洲小城市有着完备和现代化的配套,通过这种方式,欧洲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完美结合。霍建国认为借鉴欧洲发展模式,成都能够实现“兼顾中心和周边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从而做到全面的综合平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工作组成员周旭:
“成都通过发展大宗商品的平台经济, 能推动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从而参与国际化、法治化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的构建。”周旭从平台经济的层面为成都走向国际提出了展望。
产业对接
不仅“引智”还“引资”
本次高端对话首次特别增设产业对接会,昨日上午,青羊区、新都区两场专场闭门产业对接会在明宇尚雅饭店举行。在青羊区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推介后,企业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发问。深圳帅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现得特别积极,因为该公司正在成都选址落地,企业代表告诉记者,“之前我们也曾到青羊考察过,但一直希望了解更多落户政策。今天来参加这次闭门会收获比较大。”
新都区则有针对性地派出新都物流中心、新都北部商城相关负责人精准对接企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工作组成员周旭对两个紧邻的园区产生了极大兴趣:“物流与电子商务密不可分,而新都将这两个资源要素都牢牢地把握,可以与物流、跨境电商对接,寻找合作机会。”
记者 肖刚 雷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