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中度过的这个周末,被全国铺天盖地的霾预警和各种吐槽充斥了朋友圈。一入冬,呼吸不可避免的继续规律性成为热门话题。据笔者观察,在最严格的污染减排措施下,京津冀仍持续每7天一次污染过程的节奏。财新网报道,12月1日8时起,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地启动红色应急响应,唐山、沧州两个城市启动橙色应急响应。天津市从11月30日起,将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由黄色调整为橙色,河南、安徽、山西、陕西、四川等相继发布区域重污染预警,除沿海城市外,基本未能置身霾外。河北实施了最严厉的污染治理措施,工业企业基本全部停了,但截至12月4日19:00的最新数据仍然是严重污染。
谁也不愿看到霾天。霾成因十分复杂,有本地和区域贡献;有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更有产业布局、污染排放的因素。从本质上说,雾霾所反映的,是我们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深层问题。
作为一个关注环保的普通群众,看到雨水管网里晴天居然排出污水就开始琢磨,按这个流量,每天要排出多少量的氨氮和总磷,但是看到图一时方便向雨水管网倒污水的商家,通常我还是没有勇气去劝阻。在路上看到四周围栏被擦的一尘不染但是围墙内可能一片狼藉的工地,掏出了手机又放了回去。人家会不会骂我大题小作,多管闲事是我担心的问题。但是一个两个不打紧,百个千个就成大问题。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需要巨大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来维持正常运转,越大规模的城市越是如此。有输入就有输出,输出的除了便利生活,更伴随着空气、水质的下降,噪声和辐射污染。2012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全民共享城市美好也需要全民共治城市顽疾。
从英国60年治霾历史看,前三十年治工业企业,主要是燃煤和工厂,后30年主要是治机动车,从强制加装净化器到收取天价停车费来限制市区车流量,到至今总统到老百姓都地铁、自行车上下班成为最寻常不过的习惯。60多年过去了,伦敦慢慢摘掉了“雾都”的帽子,但这可不是仅靠一阵风吹走的,是建立在数万人生命上的血的教训,是政府和人民60年共同努力换来的。
可惜,由于中国发展太快,云遮雾罩的“胜景”中,面对全民的呼吸焦虑,我们已经等不起第2个60年,我国的大气污染一爆发就是“疑难杂症”,严控工业企业排放和全社会共同减排非得齐头并进不可。从2013年以来,经过3年的努力,大气污染治理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污染防治进入了啃“铁骨头”的阶段。
对于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政府需要从大企业重点管控到小企业全面摸排,加大监管力度,监督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主动向市民通报相关企业的污染排放和审批进展;企业也需要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达标排放仅仅是企业应该遵守的底线,在有限的环境容量下,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采用绿色生产工艺、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能耗物耗,可以进一步降低排放总量;从个人来讲,可以通过绿色出行、节约能源、举报非法排污等方式,参与环境保护,每个人的贡献可能只是是千万分之一、但有聚沙成塔之力。
霾是一场“悲剧”,是长期粗放发展的后果。治霾,考验的是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需要公民参与和社会协作。人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人人都是雾霾的制造者。应对雾霾污染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实实在在做一点事,无论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出一分力。同呼吸,所以共责任,更要共奋斗。个人之力虽微,但面广量大,一点一滴汇聚起来,就是驱散雾霾的强大合力。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好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哪怕仅是对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多一些理解、多一点支持,都是我们为无霾的未来做的一点贡献。
原标题:面对雾霾,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