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
古时凉山冬天寒冷?
华西都市报:此次考古发掘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先秦时期聚落群遗址。
陈苇:对,此次发现的遗址,其规模在西南地区甚至全国来说都十分罕见。然而,由于酸性土壤的侵蚀,遗址内并没发现人骨。
华西都市报:聚落群中出现了50座方形坑类遗址,被推测为半地穴式房址。这种房址一般出现在北方,如今在安宁河流域大量发现,说明了什么?
陈苇:在北方,因为冬天寒冷,半地穴式房址普遍出现。此次,类似地窖的半地穴式房址在安宁河流域大量发现,可以猜想当时的冬季应该比现在冷。以往考古人员在类似的方形灰坑中发现过灰烬,但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则发现了用火痕迹更重的红烧土面。
较为遗憾的是,与北方的半地穴式房址不同,此次的房址里并没有发现门道。也正是因此,考古界内部出现了分歧意见,认定为半地穴式房址,还没有十足的把握。
成都古人不识凉山?
华西都市报:与古蜀文明相比,这一区域遗址有着怎样的独特特征?
陈苇:遗址里的特征较为强烈,出现了与西北地区较为相似的山字格剑。与西北山字格剑全身铜质材料不同,此处的格剑的剑把,变成了更为坚硬的铁制材料。此外,双耳罐等陶器也在做工上带有西北特色。
在上世纪,童恩正有观点认为,从中国东北至西南的边地之间,有一条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此次发现,再次佐证了童恩正的提法。
同时,因为区域色彩很浓,有专家认为,当时成都平原的古人并没有翻过山脉,来到凉山。但我认为,这并不绝对。
这里存在两个部落?
华西都市报:以往,安宁河区域多是出土大石墓,此次竖穴式土坑墓成为了主角,其中的甲字形大型墓葬的发现,又使得羊耳坡遗址独树一帜。它们的出现,有着什么意味?
羊耳坡遗址负责人郑万泉:羊耳坡为东周至汉朝年间遗址。不同墓葬形式的出现是因为年代不同。时间上来说,应该是大量竖穴式土坑墓出现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宁河流域才开始出现大石墓。其中,一块大型墓葬区,墓穴还排列整齐有序地形成甲字形。这与其他遗址不同,可以说明,当时曾存在着两个部落。
此外,区域内出现的夹沙红陶、高领绳纹罐,在形状、雕刻工艺上,还与中原宋朝时期的南诏风格相近,说明当时两地之间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交流。
另外,令我们疑惑的是,遗址内出现了棺椁,却没出现棺。这成为了谜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毛玉婷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原标题:凉山发现先秦聚落遗址 绵延百余公里